现在的生活是高快节奏的,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多需要殚精竭虑。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必然会因为伏案久坐操劳,引起脾胃气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继而食少,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胸闷不舒,失眠健忘等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血自然就会往头上走,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时间久了,难免会伤脾胃。
这时候很适合用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首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脾胃论》
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补中益气丸调理脾胃是一种“偶然”,它出现的原因其实是为了灾后重建。
补中益气丸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恒发明的,那个时候,也就是公元1232年,大金国陷入了一场严重旱灾,不仅民不聊生,就连当时的皇帝都要降低伙食标准。
李东恒走在街上,看到很多没有粮食吃饿死的老百姓。善良的李东恒不顾他人反对,拿出很多钱,买了当时很贵的米,熬成粥,亲自在街上施舍给老百姓。好在饥荒很快就结束了,然而李东恒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很多人在旱灾之后,突然出现了疲劳无力、少气懒言的症状,甚至稍稍活动就会很累,身体还会有发热的情况,李东恒按照外感疾病为他们治疗,却一点效果都没有。
一心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李东恒不断思考,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这是脾胃虚了的表现,脾胃虚的人中气就会下陷,而针对这些症状,李东恒的补中益气丸就此出现了。
药物组成:
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作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一个人如果身体疲累大多是因为气血不足,人能够经历充沛的工作生活,后天之本的脾胃能力一定是没问题的,脾胃健运,中气足,才能支撑身体正常的、有效率的运作。
反之一个人脾胃虚了也会导致营养不足,而营养不足就会导致气虚,身体就会疲劳无力,所以当身体疲劳无力时,要当心是脾胃虚了。
人参
人参是一味大补药,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能够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李时珍也说过,人参能“治男妇一切虚证”!
黄芪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能够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这黄芪是用来补肺气的。
炙甘草
性平,味甘,归心经、肺经、胃经、脾经,能够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方子里的炙甘草是补脾胃之气的。
白术
性温,味甘苦,归脾经、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
陈皮
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为何要加陈皮呢?因为补气的药如果一下子下猛了,那么多的气同时补入人体,人体是受不了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有点壅住了,这时稍微加上一点理气的陈皮,则没有这个毛病出现了。
当归
自古被称为“女科之圣药”,它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负责养血活血。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为什么呢?
因为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气血也是互生的,气虚的同时,血也一定是虚的,而一下子补了这么多的气,一定要考虑将它们引导转化为血,所以加上了当归,这样就可以让气血的转化正常了。
升麻
味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能够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柴胡
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的功效。
黄芪属于补肺气的中药,当归、柴胡、黄芪可以将人体的左边推动气往上升,升麻则从人体右边推动气的上升,左右相加将气推回胸中,补充肺气,让呼吸顺畅,下垂的内脏也会上升。
这个药服用的时候,一定要用姜汤大枣送服,为啥呢?
因为姜汤能振奋胃气,还解表,大枣健脾胃补气血。
临床应用
1、低血压
关于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一开始我们就说了,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不好,那化生的气血就少,这时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头晕眼花等表现,症见乏力、无神,舌质淡而无华,舌苔薄,脉现沉弱的患者。这时候用补中益气丸,可以有效缓解。
2、肥胖病
有一种肥胖是虚胖,症见气虚乏力,心慌悸动,舌质胖嫩,舌苔薄润,脉象沉小的患者。这样的人呢,吃得其实不多,就是长肉,这是因为他脾胃太虚,中气不足,难以运化食物精微所导致的。
3、慢性肾炎
症见气虚浮肿,懒言少语,纳差胃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弱小的患者。
4、慢性胃炎
症见面色淡黄,反胃呕吐,腹胀下堕,卧则稍安,动则愈盛,舌见淡红、薄白苔,脉现缓弱的患者。
5、打嗝(膈肌痉挛)
嗝声虽频繁而音低,得暖则缓,少气懒言,舌见淡白而苔薄润,脉现弦小的患者。
6、各种脏器下垂,如眼睑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膀胱下垂、脱肛等
人活一口气。我们的五脏六腑由一股无形的气固摄着,气足的时候这些脏腑就精神抖擞,气虚的时候这些脏腑就会打蔫。比如很多人都有的胃下垂、乳房下垂、子宫下垂、肛门下垂等等都是气虚导致的,总之你觉得你身体某一部分处于下垂的时候,都可以通过提气来调理。
7、心动过缓
症见心慌心悸而失眠多梦,脉搏每分钟少于60次,面色痿黄无神,纳差,舌质淡红,舌苔薄腻,脉现缓弱的患者。
8、眩晕症
症见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或视物旋转等,失眠多梦,心烦恶心,舌质淡,舌苔薄,脉现沉小的患者。
9、久泄久痢
久泄久痢的患者伤气伤津液,用补中益气丸补肺脾两气,效果很好,症见不思饮食,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现沉细的患者。
10、慢性咽炎
症见面色不华,咽中自觉不适,遇寒则干咳频频,舌质淡,舌苔薄,脉现细缓的患者。
11、支气管哮喘
症见面色淡黄,眩晕乏力,纳食少,哮喘迁延不愈,时好时发,畏寒怕冷,咳痰清稀,胸闷心悸,舌质淡白,舌苔薄润,脉现沉细的患者。
12、自汗盗汗
表虚者自汗,气虚则开阖失思,腠理只开不闭,汗液自然就流失了。症见纳差食少、口淡无味,腹胀便溏,气虚神困乏力,舌质淡红,苔现薄白,脉现沉缓的患者。用补中益气丸从根而治,补足了气,自汗也就痊愈了。
13、褥疮
该配方中黄芪可提高免疫力,增强皮肤营养,促进创伤缀织肉芽形成,制止化脓,扩张周围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当归则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有利于褥疮恢复。
14、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在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补中益气丸与知柏地黄丸,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尿失禁情况,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15、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甚至消失为主的一类疾病,临床多采用补锌疗法,但是有研究者发现使用补中益气丸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
16、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间神经递质传递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的横纹肌无力收缩,即以出现眼肌下垂,吞咽困难,咀嚼无力,肢体软弱,活动后极易疲劳,经休息后不同程度的恢复为特征。中医上属于“痿证”范畴。
17、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
药理研究表明补中益气丸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
18、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以长期或间断性流脓、鼓膜穿孔以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或其他原因,迁延为慢性。
在中医上属于“脓耳”范畴,治宜健脾渗湿、补托排脓、补肾培元、去腐化湿。
该药以下人群不宜用
此外,该药不宜与感冒药同时使用!
2022-07-05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必然会因为伏案久坐操劳,引起脾胃气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继而食少,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胸闷不舒,失眠健忘等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血自然就会往头上走,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时间久了,难免会伤脾胃。
这时候很适合用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首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脾胃论》
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补中益气丸调理脾胃是一种“偶然”,它出现的原因其实是为了灾后重建。
补中益气丸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恒发明的,那个时候,也就是公元1232年,大金国陷入了一场严重旱灾,不仅民不聊生,就连当时的皇帝都要降低伙食标准。
李东恒走在街上,看到很多没有粮食吃饿死的老百姓。善良的李东恒不顾他人反对,拿出很多钱,买了当时很贵的米,熬成粥,亲自在街上施舍给老百姓。好在饥荒很快就结束了,然而李东恒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很多人在旱灾之后,突然出现了疲劳无力、少气懒言的症状,甚至稍稍活动就会很累,身体还会有发热的情况,李东恒按照外感疾病为他们治疗,却一点效果都没有。
一心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李东恒不断思考,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这是脾胃虚了的表现,脾胃虚的人中气就会下陷,而针对这些症状,李东恒的补中益气丸就此出现了。
药物组成:
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作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一个人如果身体疲累大多是因为气血不足,人能够经历充沛的工作生活,后天之本的脾胃能力一定是没问题的,脾胃健运,中气足,才能支撑身体正常的、有效率的运作。
反之一个人脾胃虚了也会导致营养不足,而营养不足就会导致气虚,身体就会疲劳无力,所以当身体疲劳无力时,要当心是脾胃虚了。
人参
人参是一味大补药,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能够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李时珍也说过,人参能“治男妇一切虚证”!
黄芪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能够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这黄芪是用来补肺气的。
炙甘草
性平,味甘,归心经、肺经、胃经、脾经,能够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方子里的炙甘草是补脾胃之气的。
白术
性温,味甘苦,归脾经、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
陈皮
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为何要加陈皮呢?因为补气的药如果一下子下猛了,那么多的气同时补入人体,人体是受不了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有点壅住了,这时稍微加上一点理气的陈皮,则没有这个毛病出现了。
当归
自古被称为“女科之圣药”,它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负责养血活血。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为什么呢?
因为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气血也是互生的,气虚的同时,血也一定是虚的,而一下子补了这么多的气,一定要考虑将它们引导转化为血,所以加上了当归,这样就可以让气血的转化正常了。
升麻
味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能够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柴胡
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的功效。
黄芪属于补肺气的中药,当归、柴胡、黄芪可以将人体的左边推动气往上升,升麻则从人体右边推动气的上升,左右相加将气推回胸中,补充肺气,让呼吸顺畅,下垂的内脏也会上升。
这个药服用的时候,一定要用姜汤大枣送服,为啥呢?
因为姜汤能振奋胃气,还解表,大枣健脾胃补气血。
临床应用
1、低血压
关于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一开始我们就说了,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不好,那化生的气血就少,这时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头晕眼花等表现,症见乏力、无神,舌质淡而无华,舌苔薄,脉现沉弱的患者。这时候用补中益气丸,可以有效缓解。
2、肥胖病
有一种肥胖是虚胖,症见气虚乏力,心慌悸动,舌质胖嫩,舌苔薄润,脉象沉小的患者。这样的人呢,吃得其实不多,就是长肉,这是因为他脾胃太虚,中气不足,难以运化食物精微所导致的。
3、慢性肾炎
症见气虚浮肿,懒言少语,纳差胃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弱小的患者。
4、慢性胃炎
症见面色淡黄,反胃呕吐,腹胀下堕,卧则稍安,动则愈盛,舌见淡红、薄白苔,脉现缓弱的患者。
5、打嗝(膈肌痉挛)
嗝声虽频繁而音低,得暖则缓,少气懒言,舌见淡白而苔薄润,脉现弦小的患者。
6、各种脏器下垂,如眼睑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膀胱下垂、脱肛等
人活一口气。我们的五脏六腑由一股无形的气固摄着,气足的时候这些脏腑就精神抖擞,气虚的时候这些脏腑就会打蔫。比如很多人都有的胃下垂、乳房下垂、子宫下垂、肛门下垂等等都是气虚导致的,总之你觉得你身体某一部分处于下垂的时候,都可以通过提气来调理。
7、心动过缓
症见心慌心悸而失眠多梦,脉搏每分钟少于60次,面色痿黄无神,纳差,舌质淡红,舌苔薄腻,脉现缓弱的患者。
8、眩晕症
症见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或视物旋转等,失眠多梦,心烦恶心,舌质淡,舌苔薄,脉现沉小的患者。
9、久泄久痢
久泄久痢的患者伤气伤津液,用补中益气丸补肺脾两气,效果很好,症见不思饮食,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现沉细的患者。
10、慢性咽炎
症见面色不华,咽中自觉不适,遇寒则干咳频频,舌质淡,舌苔薄,脉现细缓的患者。
11、支气管哮喘
症见面色淡黄,眩晕乏力,纳食少,哮喘迁延不愈,时好时发,畏寒怕冷,咳痰清稀,胸闷心悸,舌质淡白,舌苔薄润,脉现沉细的患者。
12、自汗盗汗
表虚者自汗,气虚则开阖失思,腠理只开不闭,汗液自然就流失了。症见纳差食少、口淡无味,腹胀便溏,气虚神困乏力,舌质淡红,苔现薄白,脉现沉缓的患者。用补中益气丸从根而治,补足了气,自汗也就痊愈了。
13、褥疮
该配方中黄芪可提高免疫力,增强皮肤营养,促进创伤缀织肉芽形成,制止化脓,扩张周围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当归则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有利于褥疮恢复。
14、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在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补中益气丸与知柏地黄丸,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尿失禁情况,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15、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甚至消失为主的一类疾病,临床多采用补锌疗法,但是有研究者发现使用补中益气丸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
16、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间神经递质传递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的横纹肌无力收缩,即以出现眼肌下垂,吞咽困难,咀嚼无力,肢体软弱,活动后极易疲劳,经休息后不同程度的恢复为特征。中医上属于“痿证”范畴。
17、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
药理研究表明补中益气丸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
18、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以长期或间断性流脓、鼓膜穿孔以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或其他原因,迁延为慢性。
在中医上属于“脓耳”范畴,治宜健脾渗湿、补托排脓、补肾培元、去腐化湿。
该药以下人群不宜用
此外,该药不宜与感冒药同时使用!
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