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中“加减方”的定义?

所谓加减方是指经典方剂而言的。比如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麻黄汤,是治太阳表证的基础方。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但临床上患者实际上没有显现上述全部症状,因人体质,环境,时令而兼见其他症状。这时就需要以麻黄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了: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款冬,莱菔子之类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白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泽泻,秦艽之类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去桂枝,酌加尖贝,鱼腥草,石膏、黄芩,知母之类以清泻郁热。
所以中医方剂需熟读。只要病症符合基础方的,便可随症加减。2012-03-08
mcxzy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4:03: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所谓加减方是指经典方剂而言的。比如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麻黄汤,是治太阳表证的基础方。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但临床上患者实际上没有显现上述全部症状,...

  • 在中医治疗中,“加减方”与“加味”是两种常用的调整手法。其一是药量加减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方剂药物种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药量的大小,来影响方剂的功效与适用的病症范围。例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虽然均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但前者姜、附用量较小,主要用于治疗阴盛阳微引发的...

  • 常用方剂是为治疗某种病证而预先设立好的药物组成和计量搭配。但在临床中,病人的病情会因为他所处的地理环境、天气状况、工作情况等等因素而出现不完全相同的表现,所以在临床处方时需要对方剂进行加减。包括:方中药物的加减,如桂枝汤加减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药物计量的加减,如小承气汤计量加减后变...

  • 加减是中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配制中药方剂时,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和配伍情况等各种因素进行调整。钩藤天麻饮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配方,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在配制钩藤天麻饮时,医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配制钩藤天麻饮时,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症状、肝肾...

  • 加减一阴煎,是针对于一阴煎的中药方剂进行中药的加减,使治疗方向有所轻微改变,对于疾病的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一阴煎具有的功效是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止血,还有补肾、降火等等一系列的功效。在临床上通过一阴煎的应用,可以治疗疾病和症状,像疟疾、伤寒,女性出现的排卵期出血、月经异常、闭经,都是一...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