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能退热吗?

中药外敷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由医生根据病情,选定所需中药,将其研成细面,调和成膏,外敷于病变部位或特定穴位。
小儿服用中药有时比较困难,而外敷中药不仅疗效好,而且容易为患儿所接受。下面介绍几种中药外敷退热的方法。
(1)吴萸10g,牛膝10g,大黄10g,黄连5g,生山栀10g。共研细末混匀,取药末适量,以陈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掌心前正中部位),外敷12 小时,如热仍未退,可更换再敷1 次。
(2)生山栀10g,研成细粉,用鸡蛋清将药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敷于涌泉穴,每日1 次,每次敷8 小时左右。
(3)青蒿50g,石膏50g,滑石30g,茶叶20g,燕子泥50g,冰片20g。共研细末混匀,加甘油和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于神阙穴(肚脐),外用纱布覆盖。
前两组处方均取清热解毒类中药,敷于涌泉穴的目的是引热下行,引火归原,而达退热目的。第3 组处方中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清心开窍之品,敷于脐部可通过经络传导发挥退热作用。
在用中药外敷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皮肤。小儿皮肤娇嫩,对药物刺激敏感。用药后如发现皮肤周围发红或起泡,应及时去除药物,并将皮肤擦洗干净。
2019-07-03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3:29: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前两组处方均取清热解毒类中药,敷于涌泉穴的目的是引热下行,引火归原,而达退热目的。第3组处方中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清心开窍之品,敷于脐部可通过经络传导发挥退热作用。在用中药外敷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皮肤。小儿皮肤娇嫩,对药物刺激敏感。用药后如发现皮肤周围发红或起泡,应及时去除药物,并...

  • 9. 外用纱布覆盖,通过经络传导发挥退热作用。10. 使用中药外敷治疗时,需观察患儿皮肤反应。11. 小儿皮肤娇嫩,对药物刺激敏感。12. 用药后如发现皮肤周围发红或起泡,应及时去除药物,并将皮肤擦洗干净。

  • 如果病人做了放疗,或者出现两颧潮红、嘴巴干、口很红、大便也很干的阴虚发热症状,建议使用青蒿鳖甲汤这种比较出名的退热的一个方剂。有的病人不是全身感觉的热证,而是感觉某一个地方有发热的感觉,这个时候局部外敷的中药主要有青蒿、鳖甲、知母、赤芍、地骨皮等清虚热的中药,也有清实热的石膏、芦根、...

  • 临床医学证据显示,退热剂只是减轻小儿因高热引起的不适及家长对高热的 紧张 和恐惧情绪,并不能缩短发热病程。中药外治敷贴涌泉穴,简便、易行,治疗婴幼儿外感发热前景广阔,特别适用于基层推广。-END-

  • 缓解症状:除了降温外,中药退热贴中的药物成分还能缓解因发热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贴敷部位 中药退热贴可以贴在多个部位,如额头、太阳穴、颈部大椎穴、涌泉穴、曲池穴以及大血管走行部位(如颈总动脉、腋下动脉、股动脉等)。这些部位血流量大,血管丰富,贴敷退热贴可以更有效地...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