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阴阳”是什么?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学说之一,它从两分法的辨证观点出发,总结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规律。

“阴阳”最初来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界温度的直观认识,即所有表现为寒冷的现象,或能引发人们寒冷感觉的事物都属阴,最直观的如冬季低温则为阴,夏季温热则为阳。但这种凭借直观感觉得到的简单的“阴阳”概念并不能直接指导医学实践,还很原始。

后来,随着哲学概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事物,包括人体和各种相关的表现,都能分为相对的两个方面,于是就将单纯表示温度高低的“阴阳”概念进行了抽象化,来形容任何性质相对的两个事物。当这种观点运用于医学时,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从病因来说,比如寒冷的天气导致的感冒属于阴,而夏天使人中暑的暑热邪气属阳;从症状来说,比如咳嗽咳痰时出现的白痰属于阴,而咳嗽咳黄痰的属于阳;又比如关节疼痛遇寒加重的属于阴,而膝足关节红肿热痛的属于阳;从治疗上来说,附子、肉桂、干姜等服用后能祛除寒性症状的属于阳药,而石膏、大黄、黄连等服用后能治疗亢进症状的属于阴药。

当中医学这样将人体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药物采用二分法认识之后,就提供了解释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因为任何疾病都是由于偏于阴或偏于阳的问题导致的,也就必然表现为“阴证”或“阳证”中的一种,那么治疗的核心原则就是对“阴阳”中不足的进行补充,过多的进行削减,以期达到“阴阳平衡”的稳态。例如失眠,存在因外界环境刺激因素、人体应激性反应等等所致的精神亢奋的失眠,中医学称为“阳证”,也存在因精力消耗、劳累虚损等等所致的损耗性失眠,中医学称为“阴证”。前者常见的证候包括“心肝火旺”“肝郁化火”,后者常见的症候包括“肝肾阴虚”“心肝血虚”。而治疗上,则要本着“平衡阴阳”的原则,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治疗“阳证”失眠,运用补肾养血的方法治疗“阴证”失眠。当然,临床上的辨证更为复杂,除了单纯的阴虚之外,还可能夹杂阴虚阳亢、痰浊、瘀血等等其他内容。

所以,中医学的“阴阳”本质上是描述两种相对立的性质,并且特化为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的病因、症状、治疗、用药等内容,不同于风水学和宗教理论中的阴阳概念。谈论和研究中医学的“阴阳”,决不能脱离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陷入空谈。2022-07-04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6:28: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的阴阳概念是指万物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互补、相对和对立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所呈现的状态就被称为阴阳。阴可以理解为负极、阴性的一方面,代表了凉、柔、湿、缓、内在、沉淀等特性。阳则可以理解为正极、阳性的一方面,代表了热、刚、干、急、外在、运动等特性。对于中医来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 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最初用来描述阳光的照射面和背光面。2. 后来,这一概念被扩展到气候的冷热、方位的上下左右以及事物的动态状态等方面。3.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包含着相互对立且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4. 他们相信,阴阳之间的对立和统一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和...

  •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它用来解释人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外部被认为是阳,内部被认为是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内脏属于阴,而腑则属于阳。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们将阴阳五行理论运用于医学实践,用以解释生命的起源、生理现象和...

  • 1. 阴阳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用以阐述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2. 在人体结构上,阴阳区分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等对立面,这些对立面在疾病过程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3. 中医用阴阳来概括这些对立面,如表里证、寒热证、虚实证,其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

  • 阴阳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用来描述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还用于解释同一事物内部对立面的性质。在自然界,凡是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兴奋的都归类为阳,而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抑制的则被视为阴。这种对立统一的概念引入医学后,将推动温煦...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