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脉象原理及脉诊意义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2023-03-10
mcxzy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6:26: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按压人体的脉搏来观察脉象的变化,以此推断病情。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涉及医学范围广泛,其特点和价值都超越了望诊、闻诊、问诊。脉象的形成与人体脏腑气血密切相关,一旦发生病变,脉象就会随之变化。在临床实践中,脉诊不仅能够判断疾病的进退...

  • 中医脉诊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脉搏的细微变化来推断人体内部气血阴阳的变化及脏腑经络的健康状况。气与血在体内相互作用,形成脉动,脉动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脉象的形成直接关联着人体气血的盈亏及运行的畅滞。人体的疾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气血,进而导致不同的脉象表现。例如...

  •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心气与脉象直接有关。 (2)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直接影响脉象。 (二)形成的间接因素其他脏腑对脉象形成的影响 1.肺: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 2.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

  • 3. 脉搏的生理意义: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是心脏跳动血液流动所产生的效应,脉搏的有力与否、快慢、节律与否等表现,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4. 脉搏的变化与疾病:中医脉诊认为,不同类型的脉象与脉搏节律变化,反映了不同疾病的情况。例如,浮脉象可反映外感风邪等疾病,而沉脉象则与内伤寒邪、...

  • 芤脉:脉象浮大而中空,如按葱管,主血虚。伏脉:脉象重按始得,甚则伏而不显,主邪闭或厥证。疾脉:脉象急疾,一息七八至,主阳极阴竭。脉诊意义:中医动态脉诊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请注意,中医脉诊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