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草木中间空心的都可以治疗风湿骨痛,凡是叶与枝都是对生的即可以外用止血;凡是叶边有毛有刺的即可治疗肌肉红肿疼痛等;凡是叶子中有粘滑浆液的可以治疗肿毒或毒虫咬伤。
象也者,像也。——《易 · 系辞》
“象思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象”通常指客观事物表现于外在的现象,形象。 一切可以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能触及的,可感知的,都是“象”。天地之间,万物以“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类比、象征等方法,根据两类事物在某种属性上的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这样的逻辑推理就是“象思维”,也称作“取类比象”。
我国古代先贤在探索未知世界时,常会采用“象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建立在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这一出发点上。古人认为,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禀天地之气而生,都会遵循相同的规律来运行,因此会具有很多相似性,这就是所谓的“万物同源”,“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
“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医相关理论基础。
以中药为例。
如: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百合花,朝开暮合;紫苏的叶子朝仰暮垂这样一种生长特性,和人的白天活动,夜晚睡眠的习性具有一种相关性,因此推断这两种植物可能具有调节开合的机制和功效,于是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用百合花、紫苏治疗顽固性失眠,实践证明,确实具有很好地治疗作用和疗效。
用有形的“象”来推出无形的规律。这就是象思维中“以类相从,同气相求”的“天人共通”的思维方式。
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杜仲多筋而坚韧,所以能坚筋骨;红色的花似血的颜色,具有活血调经之功;芦根、泽泻等生于湿地或沼泽地带,不畏水湿浸渍,所以具有利湿、利尿等作用;麻黄生于寒冷地区而能耐严寒,所以具有祛风散寒作用;虫类走窜,故以地龙治中风中经络的半身不遂……
再比如,朱砂为红色,色红入心,朱砂质量重,重则能镇,入心重且镇压,故能镇心安神。
《本草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味厚者沉而藏,味平者化而成。”这些都是应用气味的物态之象说明药物升降浮沉的规律。
不仅在中药的发现和认识方面,在中医药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都有很多“象思维”的方式推理认知。
“象思维”不是古人凭空臆想出来的。“观物—取象—比类—体道”,是中国传统的认识论方法。人们通过感官认识药物的“象”,初步了解其特性,再与人体、自然界在同一整体里思考,从宏观角度来认识其作用机理,然后试用治病,再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初步用药理论。再以此理论指导,反复认识药物,用药治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中医药的理论雏形。
“象思维”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
“形色自然,皆有法象”。古代先贤们通过眼观、手触,口舌品尝,以身试药,对自然本草的的药性,气味反复进行身心体验,通过“象思维”得出了大量宝贵临床经验。但不得不说,古人的“象思维”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容易引起类推错误。任何事物既有其普遍性和规律性,又有其特殊性和不规律性,在类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偏概全,忽视事物的特殊性。
“象思维”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置身于钢筋水泥的方寸之间,早已远离生动鲜活的大自然,远离神农尝百草时代对自然生物的认知,对前人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我们自当用心研读体悟,取其精华,继承发展。切不可自恃懂得一些物理化学等科技,便管中窥豹,想当然地全盘否定。
——END——2022-07-02
象也者,像也。——《易 · 系辞》
“象思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象”通常指客观事物表现于外在的现象,形象。 一切可以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能触及的,可感知的,都是“象”。天地之间,万物以“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类比、象征等方法,根据两类事物在某种属性上的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这样的逻辑推理就是“象思维”,也称作“取类比象”。
我国古代先贤在探索未知世界时,常会采用“象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建立在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这一出发点上。古人认为,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禀天地之气而生,都会遵循相同的规律来运行,因此会具有很多相似性,这就是所谓的“万物同源”,“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
“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医相关理论基础。
以中药为例。
如: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百合花,朝开暮合;紫苏的叶子朝仰暮垂这样一种生长特性,和人的白天活动,夜晚睡眠的习性具有一种相关性,因此推断这两种植物可能具有调节开合的机制和功效,于是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用百合花、紫苏治疗顽固性失眠,实践证明,确实具有很好地治疗作用和疗效。
用有形的“象”来推出无形的规律。这就是象思维中“以类相从,同气相求”的“天人共通”的思维方式。
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杜仲多筋而坚韧,所以能坚筋骨;红色的花似血的颜色,具有活血调经之功;芦根、泽泻等生于湿地或沼泽地带,不畏水湿浸渍,所以具有利湿、利尿等作用;麻黄生于寒冷地区而能耐严寒,所以具有祛风散寒作用;虫类走窜,故以地龙治中风中经络的半身不遂……
再比如,朱砂为红色,色红入心,朱砂质量重,重则能镇,入心重且镇压,故能镇心安神。
《本草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味厚者沉而藏,味平者化而成。”这些都是应用气味的物态之象说明药物升降浮沉的规律。
不仅在中药的发现和认识方面,在中医药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都有很多“象思维”的方式推理认知。
“象思维”不是古人凭空臆想出来的。“观物—取象—比类—体道”,是中国传统的认识论方法。人们通过感官认识药物的“象”,初步了解其特性,再与人体、自然界在同一整体里思考,从宏观角度来认识其作用机理,然后试用治病,再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初步用药理论。再以此理论指导,反复认识药物,用药治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中医药的理论雏形。
“象思维”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
“形色自然,皆有法象”。古代先贤们通过眼观、手触,口舌品尝,以身试药,对自然本草的的药性,气味反复进行身心体验,通过“象思维”得出了大量宝贵临床经验。但不得不说,古人的“象思维”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容易引起类推错误。任何事物既有其普遍性和规律性,又有其特殊性和不规律性,在类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偏概全,忽视事物的特殊性。
“象思维”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置身于钢筋水泥的方寸之间,早已远离生动鲜活的大自然,远离神农尝百草时代对自然生物的认知,对前人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我们自当用心研读体悟,取其精华,继承发展。切不可自恃懂得一些物理化学等科技,便管中窥豹,想当然地全盘否定。
——END——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