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脉诊步骤歌诀:
首分浮沉,二辨虚实;
三去长短,四算疾迟;
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
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6、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
C: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举例:
第一步浮沉,测得:脉位——浮;
第二步虚实,测得:脉势——虚、软;
第三步长短,测得:脉位——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正常;
第五步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
第六步综合,还有信息:病症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
结论:用相兼法判脉: 浮细——不对! 用独立命名法判脉: 濡——对。
以上是个人对脉学的体会,临床用来很是得心应手;有时被朋友考问中医技术的神秘时,也令朋友不得不叹服!要有这个技术的前提是:1)心里真正明白每种脉象的概念;2)多多临床实践。
脉诊是中医的基本技术。当前的中医脉诊一般是指寸口脉诊,同时多以李时珍医神归纳的28脉为标准,现今的大学本科教材也多以此为教材,本文也是以此为基础标准。根据学生的要求,结合本人的看法,现修校解析如下,也欢迎中医同道批评指正和探讨。
一、脉诊的基本理论
1、切脉的意义:
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
②辨别病证的性质:如迟脉、紧脉主寒,数脉、滑脉主热。
③辨别邪正的盛衰:如虚脉主正气虚,实脉主邪气实。
④辨别病证的进退:如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像。
2、中医切脉的特点
①中医脉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脉博的位置、速率、节律、形态、势力(气势力量)五种。
②脉诊学是一门深奥的经验医学知识,具有的技巧很多,必须熟悉理论,然后勤于实践。
③脉象与病症有不相符之处,诊断时要运用从舍方法来处理脉象。
3、脉象的取舍(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象的取舍是指从脉和症的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和何时取脉或何时取症。这说明脉象是疾病表现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只能把脉象当作一个方面的信息为诊断作参考,要全面运用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①脉症顺逆
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对应、不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顺逆是指疾病顺利进展与否,邪气与正气的关系),如:
脉症相应——脉与症候相一致:表证见浮脉,热证见数脉为顺。
脉症不相应——脉和症候不一致,如表证见沉脉,热证见迟脉为逆。
脉症相应——暴病、新病见浮、洪、数、实为顺,说明正气充实能抗邪。久病、旧病见沉、微、细、弱为顺,说明邪衰正复有望。
脉症不相应——新病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见浮、洪、实为逆,说明正气已衰,邪气不退。
②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症真脉假,症假脉真)
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即不考虑脉象的意义,只考虑症的意义。如:症见腹胀闷,疼痛拒按,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焦躁,脉沉细——真症,为里热证,取其症;脉沉细为脉假(脉沉细主虚寒);这时要舍脉。
症假脉真——舍症从脉,即不考虑症状的意义,而考虑脉象的意义。如:症见四肢冷,大便闭,腹痛腹胀,脉滑数——症假(似为寒盛证候),舍症;脉滑数为脉真,是里热壅盛的表现,这时要取脉。
4、三部九候的应用
疑难病运用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和三部举按寻,一般情况下不用九候。
5、正常脉象——胃、神、根
在中医理论中,正常脉象可以用“胃、神、根”三个字来概括。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①有胃:“有胃”是指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率一致;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也是“有胃气”。
②有神:“有神”是指脉率整齐、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脉,但未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弦实之脉,仍感柔和之象,皆属“有神气”。反之,脉来散乱,时大时小,时急时徐,时断时续,或弦实过硬,或微弱欲无,皆是“无神”。2020-11-23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9:26: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诊脉的步骤:就是古人常说的举、按、切三种方法 A举: 就是诊者手轻轻把手搭在患者的寸口脉处,主要是诊断脉的跳动快慢,脉管的深浅 B按:就是诊脉者稍稍用力,感受血流的速度,血管大小 C切:就是稍重用力,感受血管在深部的状态,以及血管的约束,绷直力量。当然细心的还可以感觉到血管内血流的力...

  • 通过这些步骤,中医师如同艺术家般,解读脉象的每一个细节,与望、闻、问诊相结合,为病人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脉象艺术的实践应用脉形实例:脉如丝线,对应病症: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两虚的信号。理解脉象概念,方能准确识别。脉象价值:脉诊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它揭示了生命机能的微妙变化...

  • 了解脉诊的基本原理后,接下来需要熟悉脉诊的具体步骤。首先,选择合适的诊脉部位,常用的诊脉部位有寸、关、尺三处,分别对应上肢的桡动脉、桡动脉的中段和尺动脉。寸、关、尺的位置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焦,通过观察这三处脉象的变化,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学习脉诊,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诊脉手法...

  • 三、诊脉步骤 1、诊脉之时,医者与病人须调整自己的仪态举止,静心正身,全身放松,使气血运行畅通。2、医者要做到心空无一物,切不可存有一丝先入之成见,不可使思想带有倾向性,务必“洗尽胸中所蓄,寓孔神于三指头,自然得矣”。3、总按,以举、按、寻、推等指法,按“位数形势”四字求之...

  • 4、切诊:切脉是诊断脉弦的关键步骤。在切脉时,需要感受脉象的形状、力度和频率。正常的脉象是柔和有力的,而弦脉则表现为端直而长、如按琴弦的感觉。5、辨证:综合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结果,进行辨证分析。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情志不畅、痰饮内停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性质和程度。6、制定治疗...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