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肠病的优点有哪些?

中医对胃肠病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只要专家辨证清楚,用药准确,方法得当,特别是对慢性胃肠病的治疗,可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在现代医学高科技的内窥镜检查和抗溃疡西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在控制症状、愈合溃疡、预防并发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以前相比,内科治疗率明显增高,溃疡愈合的周期大大缩短,合并症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率、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特性,(尽管使用根治幽门螺杆菌方法后复发率有所降低)其比较高的复发率仍然困扰着医患。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溃疡病在中医辨证中大多数属于虚证、虚寒证,以脾虚为主,这一点,与各家文献报导一致。这就是说,脾虚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的病理机制,是产生溃疡的本质因素。基于此,我们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除了西药抗溃疡、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外,还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的中药,临床应用的结果,溃疡愈合质量提高,溃疡复发率下降。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病除了其自身的消化道症状外,往往还伴有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经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愤懑、疑病、头痛、失眠、健忘、疲乏、精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神经机能失调的症状。对此,患者十分痛苦。这种情况,单独使用西药,效果往往不理想。而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者相辅相成,疗效就大大提高了。因为中医治病整体观念是其特点和精髓,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将疾病的个体与自然、环境、气候以及个体疾病的不同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属性等,再辩证施治去指导用药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2020-01-01
以下是中医治疗胃病的优势:1、中医认为胃脾各为表里,互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中药制剂不仅对脾胃有综合治疗补益作用,而且能调和肝胃,因果皆治。2、中药治疗胃病,具有治疗与调理双层作用。独到组方能够直击病灶,驱除病气。中药天然成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能修复破损的胃粘膜,消除胃病反复发作根源,因而复发率低,疗效持久。3、中药取之于天然,避免了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安全。4、中药不致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人体也不会对中药产生依耐性;患者选用中药治疗胃病的关键,是持续治疗。5.胃病患者,往往胃黏膜血流量减少,黏膜细胞缺血、缺氧,能量产生不足,直接影响到胃黏膜的防御能力,致胃黏膜的防御屏障机制削弱;加之胃酸及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的侵害,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发生。上述胃黏膜血流量的病理变化,与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完全相符。丹参、三七、大黄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胃肠黏膜血液循环,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和营养缺乏状态,利于损伤粘膜的再生与修复。2020-04-10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0 06:25: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简便易行:外治法如敷贴、熏蒸、浸泡等,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便于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疗效显著:在治疗各类虚寒性胃肠病、肠炎、便秘、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方面,中医外治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与内服法相得益彰:中医外治法...

  • 患者胃肠疾病,可以通过中医、西医进行调治。中医对于功能性的疾病,效果更加的理想。像患者出现的腹痛、呕吐、反酸、打嗝,还有肚子胀满,其疗效都非常理想。很适合通过中药方剂,像木香顺气丸、柴胡疏肝散以及保和丸、大山楂丸等,对于改善胃肠道症状,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作为西医针对于胃肠道疾病,擅长...

  •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病除了其自身的消化道症状外,往往还伴有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经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愤懑、疑病、头痛、失眠、健忘、疲乏、精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神经机能失调的症状。对此,患者十分痛苦。这种情况,单独使用西药,效果...

  • 其次,中医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且无损伤。在内服中药时,首先考虑的是健脾和胃,以促进药物的吸收。中医的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等,不经过胃肠道起作用,因此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也无损伤。再者,中医治疗对肝肾的副作用较少。不论口服何种药物,都必须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其代谢产物尤其是毒性产物...

  • 我个人倾向于选择中药进行治疗,因为我认为它更适合那些需要长期调理和缓解症状的患者。中药不仅能够减轻症状,还能逐步改善身体状况,减少对胃肠道的负担。而西药往往只能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就没有局限性。例如,对于急性胃肠炎等需要快速缓解症状的情况...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