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精讲: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第一节 表 里
  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表里辨证的意义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
  表证:邪浅病轻   表证入里  病进
  里证: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
  一、 表 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
  表证的二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二、 里 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又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
  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第二节 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 寒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 热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    --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
  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燥,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阴阳辨》
  “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饮冷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
  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
  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
  重按无力
  1、阴盛格阳重证
  徐国珍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窗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一医视为热,以大承气汤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清·喻家言)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寒热真假的鉴别
  《景岳全书》提出试寒热法:“假寒误服热药,假热误服寒药等证,但以冷水少试之。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一)表寒证
  (二)表热证
  (三)里寒证
  (四)里热证
2022-07-04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0:50: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寓意草》清·喻家言)寒热真假的鉴别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寒热真假的鉴别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

  • 寒热往来: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自汗: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多见于阴虚证。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

  • 失神:分为了正虚失神和邪盛失神。正虚失神是精亏神衰的表现;邪盛失神是邪盛神伤的表现。假神:临床表现为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提示脏腑精气衰竭,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我国正常人面色...

  • 1.食欲减退 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包括不欲食、纳少与纳呆,三者含义虽很近似,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不欲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又称食欲不振。纳少——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欲食所致。纳呆——无饥饿和要求进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则厌食。三者皆与脾胃病变有关...

  • 此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等病。(5)肺肾阴虚:肺病较久,肺阴虚京可导致肾阴虚。证见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少苔、脉多细数。此证可见于肺结核病人的晚期。肺病的辨证在中医以咳嗽为主症。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