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整脊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
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
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最终目标是调曲。
4.内外兼治
《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人体是一统一整体。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
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因此,根据八纲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则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证明,不少内服方药既可消减椎间盘突出的炎症水肿,也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改善脊髓、神经的功能,减轻脊柱劳损病的症状。因此,整脊治疗学是主张内外兼治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脊柱轮廓应力是平行四边形平衡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因此,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胸椎侧凸,调腰椎等方法已取得近万例临床的成功。中医整脊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临床调查347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98%合并腰曲紊乱。X线动态实验,也证实腰曲变直,颈曲也同时变直。因此,采取上病下治法治疗严重的、疑难的颈椎病,以及胸椎侧凸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医整脊临床诊疗的特色。
6.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也是中医整脊的创新。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例如脊柱颈段、胸段、腰段三个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者,颈段是颈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1~3椎。据此,腰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腰上段的侧弯;颈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颈上段的侧弯,如此才能达到调曲复位的目的。例如: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
7.腹病治脊
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8.腰病治腹
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主要内动力。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所以临床有“腹针疗法”治疗腰痛。腹部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湿热下注证候,而晚期有二便无力或小便频繁的虚寒证候。所以临床上用中医辨证论治,虽是治腹,实则治腰,湿热下注的椎间盘突出症、用通下逐瘀血后,症状即可减轻。在功能锻练中,“床上起”、“俯卧撑”等均为练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
概而言之,中医整脊治疗八法,富于中医特色的整体辨证治疗。临床上只要正确运用,疗效将提高,疗程也将缩短,复发率也将降低。2022-06-25
1.医患合作
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
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最终目标是调曲。
4.内外兼治
《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人体是一统一整体。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
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因此,根据八纲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则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证明,不少内服方药既可消减椎间盘突出的炎症水肿,也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改善脊髓、神经的功能,减轻脊柱劳损病的症状。因此,整脊治疗学是主张内外兼治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脊柱轮廓应力是平行四边形平衡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因此,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胸椎侧凸,调腰椎等方法已取得近万例临床的成功。中医整脊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临床调查347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98%合并腰曲紊乱。X线动态实验,也证实腰曲变直,颈曲也同时变直。因此,采取上病下治法治疗严重的、疑难的颈椎病,以及胸椎侧凸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医整脊临床诊疗的特色。
6.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也是中医整脊的创新。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例如脊柱颈段、胸段、腰段三个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者,颈段是颈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1~3椎。据此,腰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腰上段的侧弯;颈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颈上段的侧弯,如此才能达到调曲复位的目的。例如: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
7.腹病治脊
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8.腰病治腹
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主要内动力。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所以临床有“腹针疗法”治疗腰痛。腹部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湿热下注证候,而晚期有二便无力或小便频繁的虚寒证候。所以临床上用中医辨证论治,虽是治腹,实则治腰,湿热下注的椎间盘突出症、用通下逐瘀血后,症状即可减轻。在功能锻练中,“床上起”、“俯卧撑”等均为练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
概而言之,中医整脊治疗八法,富于中医特色的整体辨证治疗。临床上只要正确运用,疗效将提高,疗程也将缩短,复发率也将降低。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