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生死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黄帝内经之诊要经论篇》

玉版论要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诊要经终论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加关注不迷路 更多古籍精彩码字上传中~~~弘扬东方古文化 助兴伟岸新中华】
2022-08-18
mcxzy 阅读 36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7:48:1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出自——先秦至汉多人所作《黄帝内经》之《内经.灵枢.经脉》。《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过这句话,便可以得知经络有多重要。人类的身体好比一座大厦,经络就是大厦里的各种管道,如果电线管道不通了,大厦便会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如果下水管道不通了,大...

  •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我们能很真切地感觉到经络有多重要!好比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城市,经络就是这个城市的各种管道,你想想,管道不通了会有什么后果?下水道堵了,污水横流,天然气管道不通了,那冬天就等着哆嗦吧。只有各种管道正常了,一切工作才能照常...

  • 1. 经脉的重要性源自《黄帝内经》。2. 经脉被比喻为生命大厦中的管道,其通畅对健康至关重要。3. 经络不通可能导致身体问题,保持经络通畅是治疗疾病的关键。4.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5. 该书涵盖了中医学的多个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脉象、藏象、...

  •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

  • 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通则百病消,经络不通则百病生。中医自古以来讲究:...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