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四诊合参之问诊切诊

问诊

  问诊是四诊中最须下功夫的一环,也是初涉临床时的基本功。

  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如问寒热,要问清是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发热是壮热还是潮热、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问疼痛要问清是胀痛、走窜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针对妇女、小儿等不同对象,详察细辨。

  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切诊

  切诊主要含脉诊、触诊两部分。

  一、脉诊

  脉诊非常重要,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的程度,凭脉即可知病,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的客观价值。

  脉诊首先应当了解如何调息,如何下指,以及掌握三部、七诊、九候、五十动的基本要求。三部脏腑取诊法,脉与时令、个体、饮食、生活、情志的关系,正常平脉的形态等,然后才能识别有病之脉。

  脉象的分类,一般说来有二十八脉(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又作疾)和十怪脉。为了便于临床掌握,前人也做过不少比类、对举、归类工作,选择主要的若干脉象,作为纲脉,其中如滑伯仁的浮沉迟数滑涩六纲,也有再加虚实或短长而称八纲的。

  脉诊结合临床体会,尚须注意下列几点:

  1.兼脉

  临床所见,脉象单见者少,兼见者多,凡属兼见之脉,必须区别主次,综合分析。

  2.脉症合参

  根据《内经》所说“色脉合参”的道理,把脉象与其他症状联系考虑,互相对比,肯定问题,解决疑点,决定顺逆。既要“凭脉辨证”,也要“舍症从脉,舍脉从症”,分别真伪,认清本质。

  3.掌握病机演变

  脉诊不但要求“凭脉辨证”,认清现在症状的病理变化,还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例如无病之人,脉见结代者,为“脉病人不病”,真藏之气己伤,将有暴病之变;阴证脉见沉细的病人,忽然暴出虚大脉,为阳越于外,有脱变的危机;阳证脉来洪数的病人,忽然脉转沉细,有阳病入阴的转变;眩晕患者脉见弦劲搏指者,势将内风上旋,有暴中的可能。

  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既要掌握诊脉的基本操作规则,基本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加深体会,逐步提升辨识有病之脉的能力。不能轻率地认为诊脉仅是为问诊提供时间的一种形式。持上述认识者,关键在于陷入诊脉不能辨病的误区,没有把辨证作为立足点。如换位思考,脉的浮沉迟数,对证的表里寒热不是昭然若揭吗?

  另一方面,诊脉辨病也有特异性。心主血脉,血液的原动力在心,因此,心血管系统病变,又往往能显示病的特异性,如结代、十怪脉中的某些脉型,就能直觉反映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者多见弦滑劲而不和之象等等。至于湿温病初起的濡缓脉,重症病者脉快而弱的濡数脉,薛生白所说“脉无定体,或洪或缓”等,与西医学中伤寒病的相对缓脉,在辨识病的特异性方面又何等地相似。

  即使西医在检查脉搏有异常表现时,亦常注意描述其特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见骤起骤落者,称之为“水冲脉”,这颇与中医所指大失血后的芤脉类似;因左心衰、冠心病而脉见强弱交替者,称之为“交替脉”,与中医脉诊所描述的“乍大乍小”意义类同。由此使我们感悟到,对具有中医诊查特色,自成理论体系的脉诊何能轻易言玄?只有进一步应用现代手段和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有所发展提高。

  二、触诊

  包括胸腹、四肢、皮肤等部位,但在临床上尤以胸腹诊的意义最为重要。

  按胸胁:胸膺为心肺之所居。如胸部胀满,甚至隆起,手击音清者多属肺胀;手击音浊者多病痰饮。手触虚里搏动过剧者为宗气外泄,心气衰竭之候。两胁为肝经之分野,肝胆位居右胁,脾胰居左,若肝病症积,脾患痞块、疟母等则触之质硬,皆有形可征。如两胁连及腰肾区,叩触酸痛不适者,还可与肾有关。

  按脘腹:脘在心下、上腹部,属胃所居;大腹当脐,属脾,大小肠所主;小腹在脐下至耻骨,属肾、膀胱、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所主。病则有相应部位的症征。

  触查胸腹:一是要了解有无痞满、疼痛、包块、膨胀等,及其所在部位;二是了解其拒按、喜按、怕冷、恶热、固定不移、气窜不定、刺痛、气胀、新病、久病,及与饮食饥饱、二便等相关症状的关系,妇女经带胎产情况,以辨虚实寒热气血,进而识别不同疾病的特异症状。2023-02-01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9:41: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肾功能,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判断肾功能的状态。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肾阳虚,面色发黄可能表示肾阴虚。2. 闻诊: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口臭等来判断肾功能的状态。例如,呼吸短促可能表示肾气不足。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

  • 四诊合参,即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体系中的核心原则。它不仅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实践应用,更是全面把握患者病情的关键。通过望诊,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闻诊则侧重于听患者的声音、嗅其体味;问诊则是深入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及生活习惯;而切诊则通过脉象来揭示...

  • 四诊合参切诊,主要侧重于切脉,同时也结合了对病人体表特定部位的触诊。中医在进行切脉时,通常选择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作为主要观察点。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的位置、频率、强度、节律以及脉波形态等构成的综合特征,中医师能够深入地理解病人身体内部的动态变化。切诊的实践过程中...

  •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原则。此方法以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为基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旨在全面系统地理解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四诊各具特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每一种方法都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信息,共同构成完整的诊断图谱。只有综合运用这四种诊断方法,才能深入理解疾病,避免误解或误诊。

  •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时的重要原则,由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组成。这四种方法各有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而是需要互相结合,取长补短。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皮色等,了解病情。闻诊,倾听病人的呼吸、声音、咳嗽、呕吐等,以获取信息。问诊,询问病史、症状、饮食、生活习惯等,收集更全面...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