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之刺灸指导: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

1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中男47例,女性73例;年龄者74岁,最小者1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1-30天83例,31—40天31例,40天以上6例。

  2治疗方法

  早期(1月以内)以疏风通络、调和营卫为主。取穴为风池(双)、翳风、下关、合谷、地仓透颊车。地仓透刺颊车穴以泻为主,捻转。得气后不留针,以达到疏风通络的目的。其余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进行艾灸,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热红晕为度。并注意避风寒。中期(1.5月)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约30分钟,灸法同早期。晚期(1.5月以上)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气虚邪恋,故以补法治疗,得气后留针约40分钟,并在早期穴位的基础上加足三里(双),灸法同上。治疗每口1次,10次为1疗程。

  3结果

  1疗效标准

  治愈:面瘫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人中正,眼闭合正常,未留后遗症。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说笑时有少许口歪。好转:症状基本好转,外观稍有改善,但皱额、闭目、鼓腮塌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症状无变化。

  2治疗结果

  120例中,治愈72例(60%)、显效29例(24.2%)、好转17例(14.2%)、无效2例(1.6%),总有效率98.4%.

  4体会

  周围性面瘫是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络脉,痹阻气血,筋脉失养,面肌纵缓不收而致。患侧脉络空虚,健侧脉气亢盛,健侧牵引患侧致半身不遂,宜补气活血、疏风通络、调整阴阳,以促进神经系统损伤修复。针灸能温经散寒,针灸结合,可直达病所,起到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和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水肿吸收。调解神经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周围性面瘫尽快治愈的目的。2023-01-14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9:13: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

  • 意外针刺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症状。针灸,特别是针刺,由于是一种损伤性疗法,难以做到在治疗过程中一点不痛。进针破皮时出现的疼痛和送针过程中出现的疼痛都不能称为意外,当然,尽量减轻乃至不出现刺灸所引起的疼痛是对针灸工作者基本要求。本节重点探讨针刺所致的意外的疼痛。针灸依赖症 ...

  • 【禁忌一:皮肤暴露部位不宜艾灸】颜面等暴露部位不宜直接艾灸,以防留下疤痕,影响外观。【禁忌二:肌肉薄弱部位和特定区域不宜艾灸】肌肉薄弱处、孕妇的腰骶部和下腹部、男女的私密部位等应避免艾灸。关节部位和血管、心脏、眼球等敏感区域也不宜施灸。【禁忌三:特定生理状态下不宜艾灸】极度疲劳...

  •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

  • 经期针刺出血 古今针灸文献中,比较注重孕期的禁忌,提出怀孕3个月以下者少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腰骶部禁针;孕妇体质虚弱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一些反应比较敏感而能引起子宫强烈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太冲、至阴、昆仑等也应禁针或予轻刺激。关于这方面的意外事故,临床上也有报道。眼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