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中男47例,女性73例;年龄者74岁,最小者1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1-30天83例,31—40天31例,40天以上6例。
2治疗方法
早期(1月以内)以疏风通络、调和营卫为主。取穴为风池(双)、翳风、下关、合谷、地仓透颊车。地仓透刺颊车穴以泻为主,捻转。得气后不留针,以达到疏风通络的目的。其余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进行艾灸,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热红晕为度。并注意避风寒。中期(1.5月)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约30分钟,灸法同早期。晚期(1.5月以上)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气虚邪恋,故以补法治疗,得气后留针约40分钟,并在早期穴位的基础上加足三里(双),灸法同上。治疗每口1次,10次为1疗程。
3结果
1疗效标准
治愈:面瘫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人中正,眼闭合正常,未留后遗症。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说笑时有少许口歪。好转:症状基本好转,外观稍有改善,但皱额、闭目、鼓腮塌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症状无变化。
2治疗结果
120例中,治愈72例(60%)、显效29例(24.2%)、好转17例(14.2%)、无效2例(1.6%),总有效率98.4%.
4体会
周围性面瘫是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络脉,痹阻气血,筋脉失养,面肌纵缓不收而致。患侧脉络空虚,健侧脉气亢盛,健侧牵引患侧致半身不遂,宜补气活血、疏风通络、调整阴阳,以促进神经系统损伤修复。针灸能温经散寒,针灸结合,可直达病所,起到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和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水肿吸收。调解神经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周围性面瘫尽快治愈的目的。2023-01-14
120例患者中男47例,女性73例;年龄者74岁,最小者1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1-30天83例,31—40天31例,40天以上6例。
2治疗方法
早期(1月以内)以疏风通络、调和营卫为主。取穴为风池(双)、翳风、下关、合谷、地仓透颊车。地仓透刺颊车穴以泻为主,捻转。得气后不留针,以达到疏风通络的目的。其余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进行艾灸,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热红晕为度。并注意避风寒。中期(1.5月)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约30分钟,灸法同早期。晚期(1.5月以上)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气虚邪恋,故以补法治疗,得气后留针约40分钟,并在早期穴位的基础上加足三里(双),灸法同上。治疗每口1次,10次为1疗程。
3结果
1疗效标准
治愈:面瘫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人中正,眼闭合正常,未留后遗症。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说笑时有少许口歪。好转:症状基本好转,外观稍有改善,但皱额、闭目、鼓腮塌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症状无变化。
2治疗结果
120例中,治愈72例(60%)、显效29例(24.2%)、好转17例(14.2%)、无效2例(1.6%),总有效率98.4%.
4体会
周围性面瘫是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络脉,痹阻气血,筋脉失养,面肌纵缓不收而致。患侧脉络空虚,健侧脉气亢盛,健侧牵引患侧致半身不遂,宜补气活血、疏风通络、调整阴阳,以促进神经系统损伤修复。针灸能温经散寒,针灸结合,可直达病所,起到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和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水肿吸收。调解神经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周围性面瘫尽快治愈的目的。202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