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贡献是什么?

张仲景(150—219),字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据史书记载,张仲景天资聪颖,从小好学,又有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能博览群书,阅读各种著作。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产生钦佩。“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叹其才秀也。”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他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声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并且其医术远超其师。
相传张仲景在汉灵帝时,被推荐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因此后世尊称他为张长沙。他虽然身居要职,但仍然淡薄名利,鄙视荣势,憎恨官场角逐。由于当时社会政治极端黑暗,官府横征暴敛,朝廷官员腐败无能,兵祸绵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人民生活不安定。又加上民间疫病大流行,仅汉灵帝时,便发生过五次大疫,人民死亡极为严重,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当时的政府衙门无心关心民生,只一味地争权夺势,这使张仲景更为怜悯百姓,萌发学医救民的愿望。
张仲景热爱医学,重视医学的临床实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学文献,继承《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各家的治疗方法,结合当时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205)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除审病诊疾之外还经常去野外深山中采药,他注重实践,不畏艰难,爬山越岭为村民治病。相传当张仲景有一天去桐柏山采药时突然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老人请他看病,张仲景很高兴地为他看病,当张伸景为老人切脉时感到十分的惊讶,“为什么你会有兽的脉象呢?”老人笑着说:“我确实不是人。我是深山中的一只老猿。”张仲景并没有因此而远离老人,而送给他一些药物,老猿吃完后果然好转。第二天,老猿依然变成人,为了感谢张仲景,送给他一根万年古桐。相传后来张仲景请琴师用古桐制作了两张琴,一张叫“古猿”,一张叫“万年”。这虽然只是神话,但其充分说明张仲景高超的医术和人民对他的怀念。
《伤寒杂病论》原为16卷,由于当时战乱失去部分卷数,后来在晋代经王叔和搜集编写成36卷,而成《伤寒论》一书,一直流传至今。论杂病的部分一度失传,到北宋时期,翰林学士王诛才从翰林院的“蠹筒”中找到一部名叫《金匮玉函要方》,据考证这实际上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后人在校订时把《金匮玉函要方》中上卷删掉,保存了中下卷和治疗妇人的部分,并在各科证候之下都列了方剂,编为上中下三卷。此外,还收集了各家方书中仲景治疗杂病的一些良方。所以称此书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因此《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仲景在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考察了整体外感病的发展过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程度,患者体内正气的强弱,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发展过程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综合症,概括为六种类型,进一步丰富了《内经》的经络学说和病机学说的内容,在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六经论伤寒。即“六经辨证”。其实质是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临床理论巨著确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它为后世医生的临床辨证施治等方面提供了准则和经验。在《金匮要略》部分中,张仲景对杂病的论治,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准,主张根据脏腑经络病机进行辨证,开了脏腑辨证的先河。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的方剂,《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若删去重复的部分,实际载方269首,涉及到的药物多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后人尊称为“方书之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严格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进行组方,根据病情的变化和出现的一些并发症不同,处方可以适当地加减,同时还创造了多种剂型,在书中记有汤剂、丸剂、散剂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剂型。这些剂型在临床上依然较为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有“医圣”和“经方大师”的称号,清代名医喻昌称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2019-01-06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7:45: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张仲景的主要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撰写《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该书详细分析了伤寒病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以及处理方法,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确立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

  • 方剂学贡献:在方剂学方面,该书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为后世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六经辨证治疗原则: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

  • 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他的主要贡献是写下了巨著《伤寒杂病论》,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处理方法;确立了“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为理、法、方、药的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誉为“医圣”。在建安初年,瘟疫肆虐,百姓生活...

  •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

  •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