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胃肠湿热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便血·胃肠湿热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便血·胃肠湿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饮食疗法 6.3.1 推荐食材 6.3.2 推荐食疗方 6.4 针灸治疗 7 关于便血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便血·胃肠湿热证的穴位 2 治疗便血·胃肠湿热证的方剂 3 治疗便血·胃肠湿热证的中成药 4 便血·胃肠湿热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biàn xuè ·wèi cháng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hematochezia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便血·胃肠湿热证(hematochezia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1])是指湿热积聚胃肠,迫血妄行,以便血,大便秽腻不畅,腹痛,口黏而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2]。
4 便血·胃肠湿热证的症状 便血·胃肠湿热证患者便血鲜红,大便秽腻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黏而苦,纳差,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3][2][4]。
5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以致便血。肠道传化失常则大便不畅或稀溏,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苔黄腻,脉濡数为内有湿热之象。[3][4]

6 便血·胃肠湿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便血·胃肠湿热证治宜清化湿热,凉血止血[3][4]。
6.2 方药治疗 便血·胃肠湿热证可用地榆散[备注]地榆散(验方):地榆、茜根、黄芩、黄连、山栀、茯苓或槐角丸[备注]槐角丸(《丹溪心法》):槐角、地榆、黄苓、当归、炒枳壳、防风加减治疗。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利气活血。两方相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补气活血,可酌情选用。[3]
6.3 饮食疗法 6.3.1 推荐食材 便血·胃肠湿热证患者建议食用当归、茯苓、黄芩、槐花、马齿苋、鳝鱼、苦瓜等[4]。
6.3.2 推荐食疗方 1.苦瓜茶(《偏方大全》):苦瓜一个,上端切开,挖去瓤,装绿茶,风干。取下洗净,连同茶叶切碎,用沸水冲泡,代茶饮。[4]
2.苋粥(《养老奉亲书》):新鲜苋菜150g洗净,切细,粳米100g洗净,与苋菜同煮,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4]
3.香菇炖鳝鱼(《中国食疗大全》):鳝鱼500g去头尾,洗净,瘦猪肉200g洗净切丝。香菇50g,与鳝鱼、肉丝同炒,再加水煮10分钟,加入盐、料酒等,文火煮烂。[4]
6.4 针灸治疗 酌选脾俞、大肠俞、中谬、长强、关元、三阴交等穴,大肠湿热加上巨虚、承山[5]。
7 关于便血 便血(hemafecia[6]、hematochezia[1])为病名[7]。是指以大便下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凡血从 *** 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3]。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3]。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与扶正兼顾[7]。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
《金匮要略方论》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血证》指出:“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 *** ,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以血在便前、便后分血来之近远并不可靠,而且在不少情况下,血和大便混杂而下,难于分辨其前后。而便血的颜色,可作为诊断便血部位远近的参考。一般情况下,便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血色紫黯者,其来较远。古代医家有的又以血色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名。如《济生方·下痢》说:“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也。”[3]
便血可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病,以及结肠、直肠、 *** 疾患等[7]。
详见便血条。
82022-11-06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5:57: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便血常见症状 胃肠湿热:大便下血,伴有唇干口燥,口渴喜冷饮,齿龈肿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湿热交蒸:先血后便,下血鲜红,大便不爽,肢困脘胀,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脾胃虚寒: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或下纯血,血色...

  • 中医认为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辩证分为肠道湿热及脾胃虚两类。1、肠道湿热多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化湿热,凉血止血。方以槐角丸或地榆散加减。2、脾胃虚寒多便血紫暗,甚则黑色,下腹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不言,便溏,舌质淡脉沉细。治...

  • 胃肠湿热:大便下血,兼见唇干口燥,口渴喜冷饮,齿龈肿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湿热交蒸:先血后便,下血鲜红,大便不爽,肢困脘胀,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脾胃虚寒: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或下纯血,血色紫暗,或...

  • 便血出现在发热之后并有疫区生活史的病人应挂传染科。中医观点将便血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胃肠实热、湿热交蒸、脾胃虚寒和肝阴虚等。每种类型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例如,胃肠实热型表现为大便下血、唇干口燥等症状;湿热交蒸型则先血后便、下血鲜红等;脾胃虚寒型可能先便后血或血色紫暗等;...

  • 证名。大便下血,出《素问·阴阳别论》: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曰便血。”《金匮要略》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