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痢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湿热痢的病因病机 5 湿热痢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湿热痢的治疗 7.1 治法 7.2 湿热痢的方药治疗 7.3 湿热痢的针灸治疗 7.3.1 方一 7.3.2 方二 7.3.3 方三 8 关于痢疾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湿热痢的方剂 2 治疗湿热痢的穴位 3 治疗湿热痢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湿热痢 1 拼音 shī rè lì
2 英文参考 damphea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hygropyretic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湿热痢(dampheat dysentery[1])为病名[2]。见《症因脉治》卷四。是指湿热积滞,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 灼热,胸脘痞闷,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痢疾[1]。即痢疾之属湿热者[2]。
4 湿热痢的病因病机 湿热痢因感受暑湿、疫毒之邪,食入不洁、生冷之物,外邪、食滞交阻肠腑,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气血阻滞,脏腑脉络受损,而致下痢脓血。

5 湿热痢的症状 湿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稠黏臭秽, *** 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兼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3][4]
6 证候分析 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脂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湿热下注,则 *** 灼热,小便短赤。苔腻为湿,黄为热,脉滑为实,数是热的征象。本证以 *** 灼热,尿短赤为辨证要点。[4]
7 湿热痢的治疗 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3]。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3]。若恶寒头痛、身热有表邪者,荆防败毒汤解表;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3]。湿火伤于气分,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河间黄连汤[3]。气滞食滞偏重,腹痛,里急后重明显,用枳实导滞丸等方[3]。地锦草、马齿苋、白槿花、一见喜、大蒜等药亦均可服用[3]。
7.1 治法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4]。
7.2 湿热痢的方药治疗 芍药汤[备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加银花。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方中芍药、甘草、当归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行气以除后重。芩、连、大黄能清热解毒。肉桂辛温以通郁结;银花甘寒解毒,故加之。[4]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如《温病条辨·中焦篇》指出:“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备注]《活人》败毒散(《南阳活人书》):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炙草、生姜主之。”方中以人参坐镇中州。为督帅之师,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更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下焦之湿,桔梗开上焦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倘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连汤[备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以解表清里。如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加香连丸[备注]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木香以调气清热。本病多挟食滞,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木香槟榔丸[备注]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木香、香附、青皮、陈皮、枳壳、黑丑、槟榔、黄连、黄柏、三棱、莪术、大黄、芒硝;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备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4]
如属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 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白头翁汤[备注]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以清热解毒;如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酌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以凉血行瘀。[4]
7.3 湿热痢的针灸治疗 7.3.1 方一 以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5]。湿热痢加曲池、内庭[5]。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5]。
7.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湿热痢—曲池、内庭,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3.3 方三 [6]
治法:清热化湿,疏调肠胃。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曲池、内庭穴。
随证配穴:发热、烦躁不安,甚至昏迷者,加大椎、水沟、十宣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手阳明之原穴合谷和募穴天枢合用可疏调大肠,理气行滞。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能清肠胃而化郁滞。上述三穴相配,可使气调湿化滞行,为治痢的基本方,适用于各型痢疾。曲池、内庭可泻阳明之热,和肠化滞。
8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1][7])为病名[8]。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8]。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4]。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5]。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8]。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8]。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8]。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8]。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8]。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8]。
详见痢疾条。
92022-10-14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4-10-06 11:28: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