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的原理是什么?

如下:
1.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
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止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动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2.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形。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工作1.5秒。断续波形,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亦叫可调波,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或叫高频连续波),一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或叫低频连续波),一般是2~5次/秒。
可用频率旋扭任意选择疏密波形。高频连续波易产生抑制反应,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低频连续波,兴奋作用较为明显,刺激作用强,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的适应范围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痹证和心、胃、肠、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在使用电针机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再将电针机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更不应让电流从心脏部位穿过。
通电时调节电钮,使电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切忌由大到小,或忽有忽无,忽小忽大。电量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临床治疗,一般持续通电15分钟左右,从低频到中频,使病人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的收缩。
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
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
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术终还要注意清点针数,检查针刺部位,以免发生遗针或继发出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电针
2023-04-19
mcxzy 阅读 38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0:52: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镇痛作用、调整作用和促进防卫、提高免疫机能作用。镇痛方面,针刺麻醉已成为100多种外科手术中的常见麻醉方法,疗效显著。调整方面,针灸通过调节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血液及神经系统等,改善或恢复机体功能。促进防卫、提高免疫力方面,针灸能有效抗炎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 总的来说,针灸治病的原理在于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种疗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的理念,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 针灸治疗原理多种多样,其中调和阴阳是关键。人体阴阳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引发疾病。针灸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调节阴阳,使机体恢复平衡。例如,对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可以采用育阴潜阳的方法,通过针灸补足少阴经穴,泻足厥阴经穴。此外,针灸还强调扶正祛邪的原则。扶正即是增强身体抵抗力...

  •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促进局部气血循环,以达到改善或缓解颈椎病症状的目的。具体来说:疏通经络:针灸能够刺激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相关穴位,从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这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原理。促进局部气血循环:通过针灸治疗,可以促进颈椎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改善局部缺血缺氧...

  • 针灸治病的原理:一、穴位刺激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经络的通畅程度,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些穴位是气血流通的关键节点,针灸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二、神经调节 针灸刺激不仅作用于表面的穴位,还能深入影响神经系统。通过刺激,针灸可以产生神经信号,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后,进一步影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