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什么是胃肠病?

中医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即许多疾病的根源,都在于饮食不利,损伤脾胃之气,使之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来营养经脉,滋养脏腑和护身抗病。)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泉。(注:饮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也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因此,脾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就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脾的这种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前人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已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
胃肠病属于中医“胃脘(注:中医指胃的内腔。其上口叫上脘﹐中部叫中脘﹐下口叫下脘。)痛”、“呕吐”、“呃逆(注:呃逆:俗名“打嗝”,系胃气上逆,从喉部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其声音短而频。)”、“泄泻”、“腹痛”、“食积”、“便秘”等病证的范畴。
中医对脾、胃、大小肠的生理病理有系统的认识与理论,对胃肠系统疾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这些理论和经验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胃肠病的理论基础,其中列有《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肠胃》等专篇论述脾、胃、大小肠的生理、病理及其证治等。
2020-01-01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0:54: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反流性食管炎现代医学叫消化道疾病,中医叫胃肠病。胃肠病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多数表现为脾胃虚弱,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从中医角度讲,可能中焦气机紊乱是很重要病理基础,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在健脾和胃的同时,要注意舒畅中焦的气机,让该降的降,该升的升,一般是脾升胃降,所以在治疗的时候,选择药...

  • 肠胃炎是指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食物中毒引起。症状包括严重呕吐和腹泻,伴有腹部痛性痉挛及绞痛,发烧和出汗。长期大量丧失体液可能导致脱水甚至休克。呕吐物和粪便中可能含有少量血液。呕吐和腹泻等症状通常在二至四天后停止,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细菌(如沙门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肠胃炎持...

  •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下纳于胃,经胃的腐熟后,再下行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这是由胃气的下行作用来完成的,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只有胃气保持正常的通降作用,才能正常受纳,腐熟水谷,并把经消化的食物进一步下行,完成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最...

  • 胃肠道疾病属于中医脾胃疾病,对于脾胃的治疗,多数医生倾向于从补脾治疗,认为脾主运化,运化迟滞,则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因此临床多用补脾益气升阳之药。但益气升阳只是治疗本病的一个方面,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胃气的通降。胃主降气、通便,以降为和。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因,淤积...

  • 胃肠道湿热,是胃肠病的很重要的一种中医的证。它的原因主要谈中焦湿热,是一种内生的湿热。湿热,第一位置是在中焦,它本身的属性仍然是湿和热的杂合。它的症状可能会有,比如患者的舌苔可能比较厚腻,经常是发黄的,口中可能会口干口苦,有黏腻的感觉。对于食道后壁部分来说,经常可能会产生烧灼感...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