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胃肠病是怎么发生的?

中医认为,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饮食、情绪、七情六淫(注:“七情”即 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变化。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并不致病。不良的精神刺激。超过机体的耐受限度,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六种气候变化,简称“六气”。六气并不引起人体发病。当气候异常变化时或人体抵抗力低下而成为致病条件时,则称为“六淫”。)、外感内伤(注: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劳逸不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饮食不当或不洁可直接损伤脾胃气机,使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病。情绪波动可导致肝郁气滞,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胃肠疾病。外感寒邪,凝聚于中焦(注: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使脾胃功能受阻而发病等等,均足以证明脾胃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原因。
胃肠主饮食物的受纳,最易被饮食损伤,如伤食胃痛,就有胃脘胀痛、嗳腐吐酸、呕恶厌食各种表现。此外,还有脘腹胀满,按之痛甚,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胀痛得减,大便溏烂(注:大便不成形。)、恶臭难闻,或大便秘结等。舌苔多厚腻,脉象多滑实(注:滑脉是指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胃主受纳水谷,但一次的摄入量很有限,假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了胃的承受能力,便会导致饮食停积难化,阻塞气机,出现胀闷、疼痛。由于胃中有饮食停积,气机壅滞(注:气机被堵塞。),病证属实,所以,其疼痛往往按之更加厉害。
饮食进入胃以后,在胃气的作用下,形成食糜,向肠传送,中医就有“胃以下降为顺”的理论。饮食停积,气机壅阻,胃失去和降的作用,反致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之上泛,也就出现了嗳腐吞酸(注: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后食积可减轻几分,气机可得通畅,所以,一般呕吐后胀痛会得到减轻。伤于食必厌恶食物,故出现厌食现象,怕闻到饮食气味。食积气滞,湿食下移,故大便溏泻(注:大便稀薄或成水状。),味臭难闻;如果食积已经化热,会导致肠燥津亏(注:大肠津液亏虚。),出现大便秘结。食滞内停,胃中浊气上腾,舌苔表现为厚浊而腻;由于食积,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注:气血充实,脉道就通畅,脉搏才能往来流利。),所以,脉行流利,应指圆滑。
2020-01-02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16 20:24: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认为,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饮食、情绪、七情六淫、外感内伤、劳逸不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饮食不当或不洁可直接损伤脾胃气机,使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病。情绪波动可导致肝郁气滞,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胃肠疾病。外感寒邪,凝聚于中焦、使脾胃功能受阻而发病等等,均足以证明脾胃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

  • 在中医的病因机制里,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如寒邪侵袭胃部、饮食不当伤害胃、肝气上逆影响胃等。因此,在治疗胃肠疾病时,不仅要关注脾胃状况,还需考虑饮食、生活作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医认为,寒邪会损伤胃部,使胃功能减弱,从而引发一系列胃部不适症状。同时,饮食不规律或不当...

  • 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4、疾病原因许多胃肠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胃痛是它们的主要症状表现。5、自身原因造成胃疼的自身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早上因为赶时间上班,经常性的不吃早饭,空腹工作对胃有很大的伤害。有的人因为心情不好,...

  • 中医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即许多疾病的根源,都在于饮食不利,损伤脾胃之气,使之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来营养经脉,滋养脏腑和护身抗病。)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泉。(注:饮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

  • 传统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胃肠道疾病与人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过度的紧张、悲伤、恐惧、愤怒、忧虑或者情绪不稳、起伏不定、大悲大喜都可能诱发胃肠病。因此,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不要患得患失,避免过度的紧张、悲伤、恐惧、愤怒、忧虑等不良情志...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