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怎么辩证发作性睡病?

中医认为,发作性睡病是由中气不运所引起的,中气即是脾胃之气,祖国医学有‘脾困人则困’之说,在人体内,因为“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会引起发作性睡病。《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这说明了发作性睡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盛阳衰。《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说:“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中说,"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这些可以作为中医对发作性睡病之病因、病理的解释。

 1、痰湿困脾型。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表现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泛呕、口中粘腻、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原则为燥湿健脾豁痰开窍,方药用醒脾开窍汤加竹茹、半夏等。

 2、脾气不足型。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之人,表现为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食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疗原则为益气健脾,方药用醒脾开窍汤加人参、白术、黄芪等。

 3、肝郁脾虚型。患者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或腹痛泻泄、舌苔薄白或稍腻、脉弦细或涩,治疗原则为舒肝健脾开窍,方药用醒脾开窍汤加柴胡、党参、枳壳等。

 4、气血两虚型。患者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心悸多梦、气短懒言、自汗、头晕目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醒脾开窍,方药用醒脾开窍汤加黄芪、当归、人参等。

 5、湿浊蒙蔽型。患者头重如裹、口干黏不思饮水、胸闷不饥、二便不利、舌苔厚腻。《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头为诸阳之会,若被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困倦嗜睡。治疗原则为芳香化浊醒脾开窍。方药用醒脾开窍汤加佩兰、苍术、白豆蔻等。2021-04-29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8:39: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认为,发作性睡病是由中气不运所引起的,中气即是脾胃之气,祖国医学有‘脾困人则困’之说,在人体内,因为“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会引起发作性睡病。《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这说明了发作性睡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盛阳衰。《脾胃...

  •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复杂,中医认为其主要与脾、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方法也需针对不同脏腑的功能失常进行调整。对于脾虚型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医多采用健脾益气的治疗方法,常用药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

  • 发作性睡病是指各种原因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一种以嗜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原因有头颅外伤、颅内感染、肿瘤等。主要表现为不能控制的嗜睡现象、突然摔倒、产生幻觉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由脾胃不足、阳气虚弱导致,阳气不足不能上达大脑,元神失养,从而出现嗜睡症状,多伴有乏力、头晕、肢冷等...

  •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复杂的睡眠障碍疾病,中医治疗该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发作性睡病的发生多与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在治疗上,中医通常会从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安神定志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中医会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和服用中药来...

  •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辩证分型 中医上讲此病的发作主要是由于脾虚、心肝有火、肾气虚等,可通过中药调理,达到根治,根据不同的症状可通过中医药方调理。(一) 心脾两虚 1. 症状 嗜睡,睡前多眼花幻影,神疲心悸,面色不华,苔薄白,脉细弱。2 .治法 补益心脾。3.可服归脾汤,若腹胀、脘闷、纳差、...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