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的组成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历代医家对其含义各有解释。如元代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可见“君臣佐使”的含义是经过不断补充而逐渐完善的。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例如:《伤寒论》的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属风寒表实证。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针对主证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峻发其汗为臣药;杏仁肃肺降气,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麻黄、桂枝峻烈发汗之性为使药。由于“君臣佐使”为封建政体名称,现多改称“主辅佐使”或“主辅佐引”。

2016-05-31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7:30:4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方剂的构成遵循一种有序的组合原则,通常分为四部分: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内经》的"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在历代医家的解读中,这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君药是方剂的核心,主要针对病症的主要症状起主导治疗作用,不可或缺,药味通常较少,药量较大...

  • 白虎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源于《伤寒论》。其主要成分包括知母、石膏、炙甘草和粳米。具体配方为:知母使用六两,石膏则需一斤,并需将其捣碎;甘草用量为二两,需炙制;粳米则需使用六合。将这些药材与一斗水一同煮沸,直到米熟,去除杂质后,将药汤分成三等分,每次温服一升。白虎汤在中医中被广泛...

  • 完带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多种药物组成,包括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和柴胡等。该方剂具有补脾疏肝、祛湿止带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导致的白带异常等症状。完带汤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其集补、散、升、消于一体的特性上。它能够益气健脾,增强...

  •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属于补益剂中的补气类。方剂中的主要药材包括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此方的主要作用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具体来说,该方适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证。患者会表现出饮食减少、体倦肢软、...

  • 白药,一款历史悠久的中药方剂,其组成成分包括黄柏、黄芩、当归、赤芍药、黄耆、牡丹皮、生地黄、木鳖子仁、黄连、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白芷、马蓼稍叶(生者)以及乳香、没药、虢丹等。此方剂源自《奇效良方》卷五十六,适用于刀斧金刃所伤。制备方法上,首先选用桐油3两,煎至黄色后滤去杂质,再...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