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中医养生选用中药来防治流感很有奇效的制作方法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一般为1~3日。起病急骤,以高热、畏寒、头痛、乏力、酸痛等为主要表现,此时呼吸道症状可不严重。2~3日后,全身症状逐渐减退,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较显著,少数病人可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恶心以及便秘或者腹泻等轻度胃肠道不适症状。 现在虽然已经是早春,但乍暖还寒,仍需提高警惕,防治流感。 中医认为流感属“时行感冒”,一般按风寒、风热、暑湿三种情况论治。 风寒证 主要有恶寒重、无汗、头痛、身体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轻按即感觉到脉跳,且有绷紧之感)等表现。 对此证可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常用荆防败毒散: 方药:荆芥、防风、姜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15克,甘草5克 加减:每味药的剂量可因人因病而异,若恶寒重者,可加麻黄、桂枝以助其发汗之力。 风热证 主要有身热较重、稍微怕冷、出汗较少、头胀、咳痰粘黄、流黄浊涕、舌苔薄黄且边尖红、脉浮数(脉搏快,轻轻一按就可感觉到脉搏跳动)等表现。 此证应予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 方药:连翘、银花15克,桔梗、薄荷、甘草、牛蒡子各6克,竹叶、荆芥、豆豉各10克 加减:咽痛者可加马勃、玄参,鼻出血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咳者加杏仁。 暑湿证 主要有发热、少汗、身体酸痛、头昏重、眼痛、口中粘腻、胸闷、恶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脉捕快而不畅)等表现。 此证应清暑祛湿解表,常用香薷饮: 方药:银花、连翘、扁豆各9克,香薷、厚朴各6克 加减:热重可加黄连、青蒿,身体沉重可加豆卷、佩兰芳化湿解表。呕吐恶心者可加苍术、蔻仁、半夏、陈皮。 以上三证的方药均应和水煎服(若嫌不方便,也可到药店买成药)。煎药时宜于轻煎,不可过煮。煎好后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出汗后尤应避风保暖,以防复感。 此外,在流感易发的季节,尤其要重视预防。读者朋友可根据时令选择以下方药: 冬春风寒多发季节: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3天。 夏日暑湿当令季节:香薷、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煮汤代茶饮。 流感广泛流行时,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每日一剂。
提醒您:选用中药来防治流感很有奇效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0-09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8 15:06: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只有三味药物 中医方剂里有“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行”之说,意思就是玉屏风散药味组成少而精,只有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物。黄芪是健脾补气药的代表,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是方中的主打药物;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

  • 常见的治疗妇科病的中药材艾草 从古至今,艾草一直具有活血杀菌的作用,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疗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等。对于妇科的气血不通畅,疼痛,盆腔,附件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治疗功效。民间秘方:用水慢慢的熬煮,沸汤和渣盛在小桶里,再小桶上放点坐的东西直接在...

  • 目前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经常服用。中药预防在这方面也大有作用,如常山、鸦胆子、青蒿等均有很好的预防疟疾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

  • 中药配方、栌苑根10克、芙蓉花(合欢花)10克、黄连3克。开水冲服,就和泡茶一样,喝至水清。能喝的一天可以多喝几次,轻者3到7天见效,重者10到15天见效。本方对于失眠多梦、虚烦不眠,夜不能入睡、神经衰弱、心悸不安、健忘失眠等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个是真正有效的失眠秘方,希望大家都受益。...

  • 易怒、两助胀痛、烦躁、舌边红,可服龙胆泻肝汤或丸。 凡有“内火”者,除给予药物治疗外,应多饮水,以清热降火来调节体温,多吃水果抗炎消暑;保持心情舒畅,不急不躁抑怒熄火,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防止“内火”自生。提醒您:夏日养生须防火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