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阴阳与虚实

中医的阴阳与虚实

阴和阳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阴阳是把疾病一分为二的思维。正邪斗争,正邪交争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可以用阴阳来总概括。

人生了病,正邪斗争往往体现出两种状态,不适太过急是不及。太过则表现为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

如其是不及,则呈现出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不及的状态,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

临床上不管疾病怎么复杂多变,但就整体概括起来无非阴阳,一般来说不是阴就是阳。

虚和实

虚指人虚,实指病实。黄帝内经“精气夺为虚,正气不足为虚,邪气盛为实”。如病没有好,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即称为虚证。

相反,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便称为实证。

中医治病一个核心就是“扶正祛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个是治病的大法则。原则不能错,错了,治疗的方向相反就容易把病治坏。这个是原则问题,不能搞错。

虚实、寒热、表里和阴阳的关系

兼夹关系

虚实、寒热和表里一样,也都有阴阳的特性。不过,寒热对应阴阳是固定的,而表里和虚实就不一定。寒就是阴,热就是阳,这个没得说。

寒热虚实和表里混杂在一起的情况也是比较多见的,

例如:虚+寒者=阴,虚+热=阳

实+热=阳;实+寒=阴

所以,

阳证,可包括:热、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

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

总结我们看下面表格,一览无遗。2022-07-19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8:58: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理论中,阴阳格拒的概念涉及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状态。一般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表现为体内阳气过盛或阴气过盛,虚证则表现为阴阳不足,其中尤以阳虚和阴虚最为常见。例如,阴寒浮阳的现象,往往出现在阳虚不能归元的情况下,类似于《伤寒论》中提到的白通汤加猪胆汁证。这类...

  • 中医以阴阳为基础,将万物分为对立统一的性质。表里反映疾病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寒热描述证候的偏性,虚实则体现人体抵抗力和病邪的盛衰关系。治疗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中医视人体为有机整体,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及小肠、大肠等六腑。中医的脏腑是功能器官,不...

  • 1. 阴阳虚实辩证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观察身体的症状表现来判定阴阳虚实,进而调整气血平衡,实现身心健康。2.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代表了有形与无形、能量与物质,以及万物的形质与性质。人体中的阴阳平衡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关系来治疗疾病。3. 表里辨...

  • 具体来说,虚实的辩证一般也是整体的,但有时需要精准用药或养生,就必须知道五脏的具体虚实。所谓的虚是指正气虚,而所谓的实是指邪气盛,所以“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因此,**中医都懂得看五脏阴阳虚实**。这是他们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不过,中医对五脏阴阳虚实的理解和判断,需要基于...

  • 此外,虚症和实症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虚症表示身体正气不足,如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等,常见症状有疲劳、面色苍白、心悸等。实症则表示体内邪气过盛,如痰湿、瘀血等,常见症状有腹胀、便秘、痛经等。辨别虚实证的关键在于观察病人的体质、症状的性质和伴随的体征。中医理论强调阴阳平衡、表里协调、...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