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刺灸法——中西医结合《针灸学》

我国古代医家在急症刺灸法方面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对发展现代急症刺灸法、提高救治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着重介绍急症是针刺法、刺血法、火针法和急症灸法的特点。

  一、 毫针刺法

  急症刺法,当以毫针刺法为主,它几乎适于各类急症。古代应用毫针治疗急症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强调泻法。急症以针治者,多系实热邪盛,来势虽猛,正气未衰,故重在祛邪,宜用泻法。如明代汪机《针灸问对》所言“于此而知九针所主,多系外邪薄腠为病,因针施泻,深中病情”,就是这一意思。杨继洲所主张的大补大泻,其实也重点在泻,谓:“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医学教育 网原创《针灸大成》)。在具体运用上更可看出,如对惊风一证,他即明确指出:“急惊泻,慢惊补”。在补泻的适应证上,透天凉手法用“治风痰壅盛”等多为急重之症,而烧山火手法则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之类的慢性痼疾。当然,强调泻法并不等于不用补法。不过,在急症治疗中,补法常与泻法配合,或泻中寓补,或补中寓泻。

  其次要求“气至病所”。急症病急势猛。最需快速截断,针刺截断之法,快莫过于运气直达病所,使上下相接,调逆乱之气,转急变缓,恰如杨继洲所言:“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针灸大成》)。有关内容前已述,现将古人“气至病所”的具体手法略述如下,供参考。

  “气至病所”的手法,从时间程序上可分为针前准备和针后激发两个阶段;在内容上每个阶段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手法。

  1.针前准备

  目的是为“气至病所”创造一个易于激发的条件。

  (1) 必先治神:进针前,要总医者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和毫针上,应“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灵枢?九针十二原》),“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病人则需心神宁静,情绪稳定。总之,“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后方可入针”(《针灸大成》)。强调治神的原因在于“神行则气行,神气之相随也”(《古今图书集成》)。同时,由于病人清志安定,使得全身肌肉松地,而“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灵枢?官能》)。目前有用入静诱导法,诱发“气至病所”,即与此有关。

  (2) 循切弹按:入针之前,如对所选穴位,施以适当的循切弹按手法,亦可促使“气至病所”《素问?离合真邪》要求:“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难经?七十八难》更具体地指出:“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

  我们于临症中仅用循切两法。循法,系指在选取穴位的所属经脉上“上下循之,故令气血舒缓,易得往来也”。切法,它和爪法大同小异,前者“是用大指爪甲,左右于穴切之”, 后者则“是用左手指爪连甲,按定针穴”(《针灸大成》)。所以二者可视为一法。我们操作的具体步骤是:先循经用拇指指腹适当按揉1~2遍,再以左手拇指指甲对需针之穴位切压,直至出现酸麻胀等感觉沿经向所应气至部位传导,再行进针。

  2.针后激发

  (1) 针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稍加捻转提插,获得气感后,将针尖朝向病所,即如《针灸问对》所云:“得气,便卧到针,候气前行,催运到于病所。”这里所说的得气感主要指医者手下之紧涩感而言,如“待气沉紧,倒针朝病”(《金针赋》)和“待外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针灸大成》)。

  针芒法,多用于向心或向上气至时,对控制针感传导方向及促进“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

  (2) 提插捻转法:此法以针芒法为基础,是激发“气至病所”的主要手法。其中,提插法,可催气运行,恰如汪机所说:“将针提按,或进或退,使气随针医学教育 网原创到于病所”(《针灸问对》)。捻转法,则可控制气至方向,导气入病所,“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针灸大成》)。

  (3) 热补凉泻法:“气至病所”之后,则需根据病情虚实不同,进一步运用手法,使所至之气,或凉或热,以达到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的目的。其法可概括为以下二类:

  1)提插法:即在上述提插捻转法基础上,突出进退手法,并对提插之幅度、速度、方向及力量,按不同病情进一步加以调整。补法,慢插紧提;泻法,紧插慢提。以热补为例:“以大指努力,针嘴朝向病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执住,直待病人觉热方停”(《针灸大成》),这是热补凉泻法最常用的手法。

  2)呼吸法:即在用上法时结合运气法,令病人口鼻按一定方式呼气或吸气,更可促进热气或凉气达于病所。以凉泻为例:“当泻之时,候气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叹气,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清凉矣”(《针灸聚英》)。另外,在治疗病症时,也同样:“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呼吸法,由于针刺手法结合气功运气,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4) 辅助手法:如用上述手法仍不能使“气至病所”或气至感觉不满意时,则可加用辅助手法。这些手法均是后世医家根据《内经》《难经》所记载的针前手法如循、推、弹、按进一步发展衍化而来。在名称上虽和上述的针前手法相一致,但其具体操作方法和时间则并不相同。本法主要用于针入之后。

  1)弹努法:这里专指以指甲弹针,促使“气至病所”而言。“弹而努之者,是用指甲弹针,令脉气*月眞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此法实际效果较差,目前很少采用。

  2)循扪法:针刺后,“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卫生宝鉴》)。具体地说,“扪者,摩也……循者,用手于所针部分,随经络上下循按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至是也”(《针灸大成》)。此法至今仍为针灸家所推崇。

  3) 通经接气法:本法用于传导之气为关节所阻滞而不得前进时。《金针赋》谓:“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按其所说,较为繁复。我们体会,气为关节所阻虽颇常见,只要加强提插捻转手法,再予“循摄爪切”,多可通经接气。

  4)按压堵截法:本法用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向,能使气集中并沿所需的方向运行。其法是在针刺穴位附近该穴所属的经线上,按压与病所方向相反的部位,促使所得之气向一个目标——病所传导。恰如《金针赋》所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也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此法颇为针灸家所重视。

  以上除第(1)种外,后三法均属常用。既可同时运用,亦可单独操作,宜灵活掌握。

  综上所述,“气至病所”手法虽分两个阶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视为一个整体,各种手法,仅是不同的步骤或环节而已。除了熟练掌握手法促使“气至”外,还应强调辨证论治,正确组方配穴,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2023-02-23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9:50: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而根据原卫生部《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执业范围包括:1.中医专业、2.中西医结合专业、3.蒙医专业、4.藏医专业、5.维医专业、6.傣医专业、7.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专业。相比之下,中医类执业证能够开展的服务更全面,其中任何一项专业的执业范围更广。三、...

  • 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侧重于中医针灸与推拿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专业训练涉及经络学、腧穴学、刺灸法、推拿手法等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能力。中药学: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标志性专业之一,中药学专注于中药资源的栽培、开发与利用。学生将学习中药材种植、中药制药、药物...

  • 因此,对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以现代科学为手段,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整理提高[1]。4.2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阴阳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3]。原出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3]。中医理论运用阴阳...

  • 深入考证针灸腧穴:作者通过专论及按语的形式,对针灸腧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考证,使得该书在针灸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纠正前人错误:书中对《医学统宗》、《古今医统》等书中的穴位图示错误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纠正,提高了穴位定位的精确性。全面覆盖刺灸法及主治症:相比前代针灸腧穴书...

  • 教研室承担和组织康复治疗学和针灸推拿专业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的专业系列课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包括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等,由本教研室骨干、学院和第一、二附属医院和部分非直属附属医院康复科骨干老师组成。面向全校临床医学的大专、本科和七年制等各层次学生开设《中西医康复医学》普及课程,对康复治疗学四年制...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