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脏腑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医学认为:五脏之间、脏腑之间具整体相关性,亦即生理上密切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与胃、肾与膀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脾与肺(注: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的宣发肃降与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营养。因此,二者之间在津液代谢中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肺与肾(注: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则水道通畅;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肺肾协调,对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是母子相生的关系,中医术语为土生金(注:即脾上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金生水(注: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等功能。)。临床上常见肾炎、肾病患者因感冒或腭扁桃体炎等而使尿蛋白增多,这种情况现代医学释之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其诱因。而中医学则认为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肺胃热毒上攻、湿热内蕴等均可影响脾肾统摄精微的功能。所以,蛋白尿的中医症侯主要有虚症(注:虚症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侯,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以及七情劳倦,房事过度所致的阴阳气血亏虚而形成。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不同,所以临床上又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的区别。)与实症(注: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抗盛所表现的症候。)两大类。虚症因于脾虚、肾虚、脾肾两虚以致升清藏精失职。实症因于肺胃邪实波及脾肾以致统摄精微无权。“法随症立”,因而蛋白尿的中医治法也是丰富多彩的。
2019-12-26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9:42: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理与病理体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脾与胃、肝与胆之间的关联,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功能上的协调。这些脏腑之间的关系,通过经络相连,气血相贯,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心与小肠的关系体现在血脉和泌尿系统上。心主血脉,...

  •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对这些关系的具体阐述:1. 肺与大肠: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传导正常,则有助于肺气肃降。若大肠实热内结,则可影响肺的肃降,出现胸满、喘咳等症状。反之,肺失肃降,则可见大便困难或溏泄。2. 心与小肠:心...

  • 在脏腑与脏腑之间,五脏被视为“里”,六腑视为“表”,每个脏腑都与一个腑相关联: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三焦与胆相辅相成,形成表里关系。中医学强调,人体健康在于各脏腑组织发挥各自功能,同时脏腑之间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平衡状态。以肺与大肠为例,肺的肃降功能有助...

  • 五脏之间的关系:1. 相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滋养心;心得脾,即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助脾;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2. 相克关系:肺金清肃下降,可抑制...

  •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传输和排泄。如胆汁助胃消化,小肠吸收营养,大肠排泄废物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在病变上互相影响,如心火可移于小肠,脾病可影响胃等。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