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络学说的形成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经络系统的概念出现,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籍中,已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经脉学专著。但是,该书所载的十一条经脉,与现在的经络有所区别,它们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干,互不联系的。而且尚未形成内属于脏腑的概念,且无络脉之记载。 《内经》总结了当时经络学说的成就,对于经络的名称、起止、交会、循行部位、经气流注次序,以及各经“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指出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的作用。正是由于经络的相互衔接,在周身内外构成了网络周身的经络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中形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内经》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完整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以后历代医学研究和探讨经络学说的源泉。 稍后成书的《难经》在继承《内经》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补其未备,则对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及奇经八脉方面有所补充和发挥,特别是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从而使经络学说更趋系统化和完整化。 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以及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不仅总结了当时的针灸学成就,而且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临床病证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针刺麻醉的成功与推广,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兴趣与重视,尤其是对针麻原理及经络实质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事实说明,经络系统作为人体内客观存在的一种组织结构和联络途径,并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此种观点已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 2023-01-29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经络概念及经络学说的形成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
它的“离、合、出、人”的部位,虽和十二经的循行通路有密切关系,但在循行的顺逆方向上,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显著的区别。如手三阴经的循行是从胸走手,而经别却自腋深入胸腔以后,再上行向头,合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的循行是从手走头,而手三阳经别则由腋下深入内脏,然后上行至头;足三阴经的循行是从足走...
1. 手太阴络脉:起于腕后一寸半处,别走手阳明经。2. 手少阴络脉:起于腕后一寸处,别走手太阳经。3. 手厥阴络脉:起于腕后二寸处,合手少阳经。4. 手阳明络脉:起于腕后三寸处,别人手太阴经。5. 手太阳络脉:起于腕后五寸处,内注手少阴经。6. 手少阳络脉:起于腕后二寸处,合心主...
中文名称:经络 英文名称:channel;meridian 定义: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经络(三级学科)人体经络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有路径、途径之意,“络”有联络、网络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遍布全身。以上内容摘自《中医基础理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 经络理论是什么时候产生? 14次阅读
- 君臣佐使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5次阅读
- 子宫穴的情况 教你按摩子宫穴 178次阅读
- 四白的准确位置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141次阅读
- 感冒刮痧刮哪里 刮痧治疗感冒的方法 78次阅读
- 感冒喉咙痛刮痧应该刮哪里 92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