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2007-11-29
凡阳经有余则阴经不足,阳经不足则阴经有余。这是经脉的一般规律。惟阳明经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故气血皆多,是属例外。2017-02-28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6:31: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阳明是阳气最盛的意思(阴气最少)。 少阳阳气较弱(但阴气较多) 。 太阳阳气算足(但阴气较少) 。 少阴阴气较少阳气较盛 。 厥阴,由阴转阳 。 太阴,阴气较重,阳气较弱。 十二经络就是这样阴阳循环的。这几个名字出自周易,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所以会把大自然的一些变化规律也总结在人体上,...

  • 水谷经口达于胃,在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下转为食糜,食糜经脾的运化转为水谷精微,运往全身各脏腑,营养全身;入心则化为血,入肺则化为气,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古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下面给大家分享这条经脉的几个“隐世高人”【概述】 :足阳...

  • 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从头一直到脚,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部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除了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外,对于头痛、牙痛、精神失常、发热、鼻炎、口眼歪斜、口唇生疮、哮喘、心悸、高血压、腹痛、泄泻等都有一定的效果,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经被...

  •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 胃经是多血多气的,胃里没有东西就会没有力气,看一个生病人是否有好转,就看有没有胃口想吃饭。胃经的循行时间早上7-9点,这个时间大家要吃早餐,如果长期不吃早餐小心胆功能的受损,出现胆结石,胆囊炎等。胃经共45穴 有些穴会常用到,有些穴基本上用不到,咱们做家庭养生,记住常用的就好了,...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