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是什么朝代的人,什么地方的人,他有什么著作、《本草纲目》有什么内容

  李时珍传
  李时珍,字束璧,祖某①,父言闻,世孝友②,以医为业。时珍生,白鹿入室,紫芝产庭,幼以神仙自命③。年十四,补诸生④;三试於乡,不售⑤。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覼⑥。善医,即以医自居。富顺王嬖庶孽⑦,欲废适子⑧。会适子疾⑨,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王感悟,立适。楚王闻之⑩,聘为奉祠11,掌良医所事12。世子暴厥13,立活之。荐於朝,授太医院判14。一岁告归15,著《本草纲目》。

  [注释]
  ①某:作者不知李时珍祖父的名字,故称某。
  ②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③自命:自称。
  ④诸生:各类生员。俗称秀才。
  ⑤不售:犹言不第。未考取。
  ⑥腼(gui规):看。此指阅读。
  ⑦富顺王:指朱厚焜(krm昆)。 嬖:宠爱。 庶孽: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⑧适子:正妻所生的儿子。适,通“嫡”
  ⑨会:适逢;正好。
  ⑩楚王:指朱英舱(xiOn先)。
  11奉祠:即奉祠正。明代各王府掌管祭祀的官员。
  12良医所:明代各王府的医疗机构。
  13世子:即嫡子。指王侯正妻所生的长子。此为楚王朱英脸的嫡子。
  14太医院判:明代太医院的副主管。
  15告归:旧时官吏请假回家叫“告归”。此指请求辞职回家。

  [原文]
  年七十六,预定死期,为遣表①,授其子建元。其略曰②:
  “臣幼苦羸疾③,长成钝椎④。惟耽嗜典籍⑤,奋切编摩⑥,纂述诸家,心殚厘定⑦。伏念《本草》一书⑧,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⑨。
  “自炎皇辨百护,尝象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11,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12,爱有《神农本草》三卷13。梁陶宏景益以注释14,为药三百六十五15。唐高宗命李积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16。宋太祖命刘翰详较17,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18。

  [注释]
  ①遗表:臣子生前写好死后呈给皇帝的报告。
  ②略:大略;大概内容。
  ③苦:困于。 羸疾:衰弱多病。
  ④钝椎:比喻愚笨。自谦之辞。
  ⑤耽嗜:酷爱;特别喜爱。
  ⑥切:急迫;急切。 编摩:犹编写。
  ⑦心殚厘定:尽心订正。殚,尽,竭尽。厘定,整理修定。“厘“的异体字。
  ⑧伏:俯伏;趴在地下。谦词。
  ⑨功:功业;事业。
  ⑩炎皇:指神农氏。
  11轩辕:即黄帝。
  12本标:始末。
  13爰:乃;于是。
  14益:增加。 注:“注”的异体字。
  15为:整理;增补。
  16长史:官名。· 表:上表。
  17较:通“校”。校订。
  18自是:从此。

  [原文]
  夷考其间①,瑕疵不少②: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分为二种。生堇、薯蓣,菜也,而列草品③;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④,不能辨其种类;三菘⑤,日用之蔬,罔克灼其质名⑥。黑豆、赤菽,大小同条;硝石、芒硝,水火混注⑦。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寇氏《衍义》之舛谬(8);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陶氏《别录》之差譌9。酸浆、苦胆,草、菜重出,掌氏之不
  审⑩;天花、栝楼,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11。五倍子,梯虫窠也12,认为木实;大苹草,田字草也,指为浮萍。似兹之类,不可枚举。 ·

  [注释]
  ①夷:句首语气词。无义。 · .
  ②瑕疵:缺点;毛病。瑕,玉石上的赤色斑点。疵,小病。
  ③品:类。
  ④八谷:说法不一。大多以黍、稷、稻、粱、禾、麻、菽、麦为八谷
  姓;人民。 天:指百姓赖以生存的食物。 ·
  ⑤三菘:牛肚菘、白菘和紫菘。 !
  ⑥罔:不。 克:能。 灼:此指明辨。 质名:实体与名称。
  ⑦水火:硝石即火硝,芒硝又称朴硝、水硝,故曰水火混注。
  ⑧寇氏:指宋代寇宗奭(sld是),著有《本草衍义》。
  生民:
  ⑨陶氏:指陶弘景。南北朝梁代道教思想家,著名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撰有《本草经集注》等书。 别录:指《名医别录》。+ 差譌:差错。譌,“讹”的异体
  字。
  ⑩掌氏:指掌禹锡。北宋药学家,字唐卿,主持撰写《嘉佑本草》。
  11苏氏:北宋天文学家,医药学家,主持撰写《图经本草》;
  12窠:窠穴。指五倍子蚜虫形成的虫瘿。

  [原文]
  臣不揣愚陋①,僭肆删述②,复者芟③,缺者补。如磨刀水、潦水④、桑柴火、艾火、锁阳、山奈、土茯苓、番木鳖、金枯⑤、樟脑、蝎虎、狗蝇、白蜡、水蛇、狗宝,今方所用,而古本则无;三七、地罗、九仙子、蜘蛛香、猪腰子、勾金皮之类,方物土苴⑥,而稗官不载⑦。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正名为纲⑧,附释为目⑨,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⑩。上自坟典11,下至稗记12,凡有
  攸关13,靡不收掇14。虽命医书15,实赅物理16。伏愿皇帝陛下,特诏儒臣17,补著成昭代之典18,臣不与草木同朽。”

  [注释]
  ①揣(chuiki):估量。
  ②僭:超出本分。 肆;放肆;放胆。
  ③芟(shan山):删除;除去。
  ④潦水:降雨而成的积水,甘平无毒,煎用可调脾胃,去湿热。见《本草纲目.水部》。
  ⑤金枯:疑金橘之误。
  ⑥方物:土产。 土苴(zhti眨):犹土芥,泥土和草芥。比喻微贱之物。
  ⑦稗(bai拜)官:指野史小说等。
  ⑧正名:通名。正式的名称。
  ⑨释:释名。为《本草纲目》栏目名,用来解释异名。
  ⑩详:详细记述。如用动词。
  11坟典:三坟五典。三皇五帝的著作。
  12稗记:野史笔记。
  13攸关:所关。关联到的药物内容。攸,所。
  14靡:没有什么。 掇:选取;采录。
  15命:命名。
  16赅:包括。 物理:事物的道理
  17儒臣:博学之臣。
  18昭代:清明时代。典:典籍;书籍。

  (原文)
  万历中1,敕中外兽书2。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着书3,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4。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又著《菹所馆诗》、《医案》、《脉诀》、 《五藏圃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以子建中贵⑤,封吱林郎。 ’
  顾景星曰:‘‘余儿时闻先生轶事⑥,孝友,饶隐德⑦。晚从余曾大父游⑧,读书以日出日入为期,夜即端坐⑨。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⑩?”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
  搜罗百氏11,采访四方,始於嘉靖壬子12,终於万层戊寅,凡二十八年而成书13。旧本附方二千九百三十五,增(八)千一百六十一。
  赞曰14:李公份份15,乐道遗荣16;下学上达17,以师古人18;既智且仁19,道熟以成20。遐以始之21?景纯通明22。

  [注释]
  ①万历:明神宗的年号。 ·
  ②敕:皇帝的命令。此指命令,用如动词。
  ③礼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主管礼乐、祭祀及学校科举等政令的机构。
  ④两京:南京和北京。 ’
  ⑤建中:李时珍的长子。
  ⑥轶事: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
  ⑦饶:富;多。 隐德:阴德。暗中的善行。
  ⑧曾大父:曾祖父。 游:指交游。游,“游”的异体字
  ⑨坐:指打坐。
  ⑩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12搜集:罗致;收集。搜,“搜”的异体字。
  13嘉靖:明世宗的年号。
  14凡:共。
  15赞:传记文章末尾的总评。
  16份份:即“彬彬”。文雅有礼的样子。份
  17乐道:酷爱医道。 遗荣:抛弃荣华。
  18下学:谓学习一般知识。 上达:谓通达高深的道理。
  19师:学习;效法。
  20既智且仁:既有智慧又有仁爱。既……且……,既……又….
  20熟:谓学问精深纯熟。 成:谓取得成就。
  21遐以:以何,拿什么人。遐,通“何”。 媲(p)僻):匹配。
  22景纯:指郭璞。字景纯。 通明:指陶宏景。字通明。

  @@@@@@@@@@@@@@@@@@@@@@@@@
  本文节选自《白茅堂集》卷三十八。作者顾景星(公元1621-1687年),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清代学者。他才气纵横,诗文雄健,著述甚丰,有《读书集论》、《南渡集》、《耒耕集》等,惜先后两次毁于兵火。今存《白茅堂集》四十六卷,包括赋骚一卷,乐府一卷,诗二十二卷,文二十二卷。李时珍是作者的同乡与前辈,晚年曾从其曾祖父顾阙交游。作者于儿时即备闻李氏轶事,因而记叙其生平事迹远较《明史》本传翔尽。
  本文记述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生平事迹,反映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2006-04-29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时珍

轶事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2006-04-29
明朝,《本草纲目》2006-04-30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4-10-06 00:29: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 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 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