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之间的生理联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西医思维者可如此理解:血液需要肺提供氧气)。

  2、心与肝:

  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

  心肾两脏,水火相济,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

  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

  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

  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2020-10-07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3:01: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阴阳表里关系 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联系。具体来说:心与小肠:心为脏,小肠为腑,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的功能活动会影响到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反之亦然。肺与大肠:肺为脏,大肠为腑,肺与大肠相表里...

  • 1. 六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消化方面,胃、胆和小肠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小肠吸收精微,大肠吸收水分。排泄方面,大肠排大便,膀胱排小便。2. 三焦作为水谷和水液运行的道路,参与了整个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六腑以通为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心与肺、心与肝、心与脾、心与肾、肝与脾、肝与肺等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相互协调...

  • 1. 肺与大肠:肺负责呼吸和水分代谢,而大肠负责水液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两者的功能相互协调,大肠的正常排泄有助于肺的功能正常发挥。若大肠拥堵,可能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胸闷和咳嗽。反之,如果肺的功能受损,也可能导致大肠的排泄问题。2. 心与小肠:心脏负责血液循环,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心脏...

  • 肝与肺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肝藏血而脾主运化,二者相互依存;肝气与肺气在气机的升降运行上相互关联,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总之,“五脏六腑”作为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不仅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协调作用。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