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学术内容在辨证论治方面哪有些特点?

《伤寒论》在辨证论治方面也有重要创造,这就是诊断疾病时,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通称“八纲”,八纲中阴、阳为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凡外感疾病,对身体壮实的人来说,多邪从阳化,形成表、热、实证。而对身体虚弱的人来说,病邪多从阴化,成为里、寒、虚证。八纲辨证的诊断方法是应用“四诊”,即望、闻、问、切。从观察病人面色、形体、舌质,聆听病人声音,嗅闻排泄物气味,询问病史,现有病情,以及通过切脉、诊肌肤,了解病情的诸方面,从而取得疾病的深浅程度(表里),病象的寒热、盛衰(虚实)印象,然后分别疾病所属三阳、三阴的某一类型。张仲景《伤寒论》非常重视疾病的变化和假象。如一些证状,类似实热证候,而脉却呈现沉细无力的,或如四肢厥逆者,而脉象却呈现沉滑有力的,都是“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现象,《伤寒论》有多条例证。另外,张仲景还认为在诊断病情时,脉象和证候要互相参证取得病情依据,有时要“舍脉从证”;有时要“舍证从脉”。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二称,“仲景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又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从证不从脉也。”
2020-01-02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1:06: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发展了《内经》学说,确立以“六经”作为辨证施治的基础。六经辨证原是《素问·热论篇》根据古代阴阳学说在医学中运用而提出的辨证纲领。所谓“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六者而言。这是按照外感发热病起始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证状,并结合患者体质强...

  •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该书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实则是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中,巧妙地融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张仲景将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类证型进一步细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构建了独特的六经辨...

  • 2. 学术贡献:张仲景的著作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实践经验,融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疾病的辨证论治。3. 历史地位:《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经典之作,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使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4. 辨证论治:张仲景为诊治外...

  • 内容: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第二卷为“伤寒例”等,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治法选择等。综上所述,《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杰作,对中医临床...

  •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性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藉,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这部集古代医方之大成的辉煌著作,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本书大约完成于公元三世纪初,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该书原名《伤寒杂病论》,其内容包括伤寒和...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