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内踝尖位于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内踝内膜。分布有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胫前动脉、内踝前动脉以及胫后动脉。功用:舒筋活络。主治病症:牙痛、腓肠肌痉挛。刺灸法: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016-06-02
2016-06-02
标准定位:内踝尖位于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内踝内膜。分布有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胫前动脉、内踝前动脉以及胫后动脉。功用:舒筋活络。主治病症:牙痛、腓肠肌痉挛。刺灸法: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至阳穴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穴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别名〗阴陵穴。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会合。12.三阴交穴 Sān yīn jiāo(SP6) 〖取穴方法〗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 :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