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针刺实验报告

针灸天枢穴对脾虚泄泻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报告 目的:探讨针灸天枢穴治疗脾虚泄泻的免疫学机理。 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观察针灸对脾虚模型太鼠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亚群数量和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的影响。 结果:脾虚泄泻模型大鼠外周血中CD,、CD,和CDs细胞减少,针交天枢穴后,CD,和CD,均有回升.CD/CDs比值升高;造模后SIgA减少,经过针灸天枢穴治疗后,SIgA分泌增多: 结论:针灸治疗脾虚泄泻的机理可能与改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关。2016-03-08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11 22:45: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3. 主穴包括内关、人中和三阴交,辅穴有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如合谷透三间、风池、完骨等,每穴的针刺方法都针对不同症状精心设计。4. 操作步骤明确:内关穴双侧直刺0.5-1寸,人中穴斜刺鼻中隔方向0.3-0.5寸,三阴交穴45度角斜刺1-1.5寸,其他穴位如极泉、尺泽、委中等,均有特定的进...

  • 主张从针刺者主观感受反应刺激量的大小。把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的手法,如大幅度的捻转提插为强刺激,小幅度则为弱刺激,其他感应也轻微。界于二者之间则为中等刺激(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一九七四年版)。这种将病人感受和手法刺激量相结合,用以指导各种手法的应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手法度与量的观...

  • 针刺手法,即针法,包括了单手与双手的操作艺术。单手进针法,术者拇指、食指持针,中指作为辅助,巧妙地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双手进针法如瓜切进针法,左手定穴,右手刺入,灵活性更强,适应不同部位的穴位。提插法与捻转法是行针手法的核心,前者通过上下提插调整针感,后者通过前后旋转以补泻...

  • 在董公所传授的众多穴位中,大约六成的穴位被组织成一组,这是董氏针灸的独特之处。董公认识到,对于长期的痹症,单纯使用一两根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疗效受限。因此,他发展出了一种名为董氏倒马针刺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采用三根针进行治疗,以直三针最为常用,横三针则相对较少,临床应用时会根据...

  • 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发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