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是我们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实践技能的考试中,几乎是属于常 考题范围,这次我们来学习一下毫针刺法,毫针刺法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进针手法、针刺深度以及行针手法。
第一是进针手法:包括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
双手进针又分为指切进针、夹持进针、提捏进针、舒张进针。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
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发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行,如印堂穴。
第二是针刺深度、角度:首先是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分为直刺、斜刺、平刺。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刺入。适用于皮剥肉少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又称横刺、沿皮刺。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l5°或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穴位。其次是深度,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绝对针刺深度。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可深刺。另外,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相互关联,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三是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首先是基本手法:
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脆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穴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操作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一般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操作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频率快慢要一致;用力要均匀,勿时轻时重。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其次是辅助手法:
循法: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本法可推动气血,激发经气,有催气、行气作用。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弹动针尾或针柄,使针体震摇,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宜在肌肉丰厚处施术。
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这些就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在实践技能考试中会考到各个手法,所以需要大家不仅知道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勤加练习。2022-09-18
第一是进针手法:包括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
双手进针又分为指切进针、夹持进针、提捏进针、舒张进针。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
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发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行,如印堂穴。
第二是针刺深度、角度:首先是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分为直刺、斜刺、平刺。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刺入。适用于皮剥肉少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又称横刺、沿皮刺。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l5°或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穴位。其次是深度,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绝对针刺深度。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可深刺。另外,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相互关联,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三是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首先是基本手法:
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脆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穴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操作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一般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操作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频率快慢要一致;用力要均匀,勿时轻时重。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其次是辅助手法:
循法: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本法可推动气血,激发经气,有催气、行气作用。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弹动针尾或针柄,使针体震摇,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宜在肌肉丰厚处施术。
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这些就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在实践技能考试中会考到各个手法,所以需要大家不仅知道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勤加练习。202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