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肩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肩井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肩髃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2 穴区神经、血管 13 特异性 14 功效与作用 15 主治病症 16 刺灸法 16.1 刺法 16.2 灸法 17 配伍 18 文献摘要 19 研究进展 2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肩井 1 拼音 zhōng jiān jǐng
2 英文参考 Jiānyú LI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中肩井为经穴别名[1]。出《针灸资生经》。即肩髃穴[1]。《针灸资生经》注肩髎曰:“肩头正中两骨间一名中肩井,《外台秘要》名扁骨。”后《针灸聚英》等作肩髎穴别名[2]。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3]。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3]。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3]。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3]。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4 中肩井的别名 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4],扁骨[4],偏骨[4]。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6 特异性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3]。
7 穴名解 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3]。
8 所属部位 《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4]
9 肩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5][6]。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3]。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7]。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3]。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8]。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11 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3]。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6]。
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6]。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7]。
13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14 功效与作用 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3]。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8]。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4]
15 主治病症 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6]。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3]。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7]。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8]。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8]。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16 刺灸法 16.1 刺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6]。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3][7]。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8]。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8]。
16.2 灸法 可灸[3][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17 配伍 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3]。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3]。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3]。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8]。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8]。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8]。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8]。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8]。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18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19 研究进展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8]。
2022-09-25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0:30: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8]。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8]。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8]。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18 ...

  • 肩中俞有清上焦、宣肺气、疏经络作用[1]。肩中俞在肩井与大椎连线中央,主治肩胛、内脏器官疾患[3]。肩中俞内应于肺,故治咳嗽上气[3]。肩外俞、肩中俞二穴惧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有宣肺解表、疏经活络作用[3]。11 主治病症 肩中俞穴主治肩背疼痛,咳嗽,哮喘,气喘,唾...

  • 9.太冲穴:定位:脚面最高点,大脚趾与二脚趾分叉处的凹陷中。10.通胆经:每个穴位忍着痛按揉两分钟,一天按揉三次,偶发的偏头痛会当天缓解。11.肩井穴:定位:大椎与肩最高点连线的中点肩井穴也可选择敲击、捏拿等手法。12.临泣穴:定位:脚放平,食指在第四脚趾和第五脚趾结合处网上退到中央区...

  • 肩中大穴伤最重,面青汗出身软瘫。腰眼穴伤身无力,无事偷笑乱神经。医风一扣半边瘫,全身无力任你为。大包期门亦闭气,闭经截脉行动难。以上诸穴勿重击,重击亦可致人亡。肝尾即章门穴附近,腋下大穴任一穴即可;腹中,中脘处;肩中肩井也。以上各穴一般功力即可出现上述后果,重则亦可致人死。切记!第八章、即可令人...

  • 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申脉:属足太阳...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