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治脾虚肝郁

脾虚肝郁曾经是我看中医必有的诊断结论,脸色蜡黄是脾胃虚弱的典型表现,写到儿,不由得想起“面黄肌瘦”这个词,“指脸色发黄,身体瘦削,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想当年有一次和两个同事去剪头,我和一位比自己大十来岁的同事并排坐在一起,对面是一面墙的镜子,无意间对比发现我的脸色比她的还要黄。当年的我食欲很不好,吃东西很慢,吃什么都不香,而且吃很少就感觉胃里饱胀难受。

一、脾虚肝郁的症状

胸胁胀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尤其下午开始全身酸软,舌苔厚重黄腻,气色较差,腰膝酸软,睡眠质量差;肝郁气滞的人容易发怒,还会经常伴随着叹气。

二、造成脾虚肝郁的原因

01 口味重: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消化起来会增加脾胃的负担,进而引起闷胀之感。

02 贪凉:不注意保暖,比如夏天贪凉睡地上、洗头后不及时吹干等习惯都易因寒湿入里;还有喜吃寒凉食物,都很容易让寒湿邪气侵入身体,损伤脾胃。

03 爱喝大酒:酒有助长湿邪的作用,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有饮酒习惯,以及经常大量喝酒的人。

04 与睡眠不好形成恶性循环: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的睡眠,脾虚的人睡眠质量差,而睡眠质量差又会加重脾虚肝郁。

三、艾灸治疗脾虚肝郁

01 饮食方面,注意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同时不喝大酒防止对胃黏膜刺激喝伤害,不暴饮暴食,避免加重胃肠负担,造成伤害。

中脘穴和足三里穴是保脾护胃的绝配穴位,用艾灸可以加速肠胃蠕动,促进吸收。

02 保暖方面,要多注意保暖,避免寒凉侵入。吃应季食物,顺应自然规律,少吃寒凉食物。不管冬夏,都不要贪凉。

肠胃受凉也可以艾灸中脘和足三里,以驱寒散淤滞。记得有一次家里11岁的小侄子本来玩的开心,吃了一个冻柿子后突然就发蔫没了精神,恶心头晕,躺倒在床上,我给他艾灸了中脘穴不到十分钟,他起身把侵入身体的寒凉之物喷射性吐了出来,之后很快就又活蹦乱跳地去玩了。

03 情绪调节方面,注意保持乐观,遇事多找好处,少抱怨,同时艾灸太冲穴疏肝解郁。

04 睡眠方面,脾胃舒服会促进睡眠,所以艾灸中脘和足三里能养胃,同时艾灸脚底涌泉穴可以助眠,两相促进,可以转入良性循环。

四、我的经历

曾经艾灸遇到瓶颈,不管怎样调理,月经依然回到不调的状态,止步不前,我咨询了单桂敏阿姨和当地艾灸馆主《范长伟极简艾灸》的作者,他们建议我也同步调理脾胃,于是我每天加灸了中脘穴和足三里穴,慢慢的胃口开了,从以前的吃什么都不香,慢慢变得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气色也越来越好,曾经有一位很久不见的同事夸我化妆很自然,哈哈,一直素颜不会化妆的我很开心,这是多么明显的转变呀。之后我身体体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由得感叹嘴壮胃好才是硬道理呀!2022-07-20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1:05: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此外,要告诉大家的是,艾叶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药材。然而,最好的治疗方法还是通过调理身体,利用自身的身体机能来慢慢修复不良症状。因此,脾胃虚的...

  • 具体来说,艾灸三阴交穴位对于脾虚引起的湿邪效果显著。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除了三阴交,还有其他穴位也常用于治疗脾虚。比如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此穴具有健脾益胃、增强体力的效果。水分穴位于...

  • 在背部的心俞、肝俞以及下肢的足三里和脚上的太冲艾灸,背部用艾灸盒,剩下的穴位就用手拿着艾条艾灸。前几次还看不出什么明显效果,做到第四天的时候,他说觉得最近整体状态好了很多,也不知道怎么了,自己确实不像之前那样总是感到压抑了,看来艾灸对他是有效的,就让他灸满5天,然后休息几天,再...

  • 身体出现脾虚的症状,可以通过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艾灸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穴位。中脘穴是非常重要的穴位,也是治疗脾虚、胃肠疾病的要穴,主要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上四寸处,对脾胃虚寒、腹胀、腹泻等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足三里穴也是人体的保健要穴,除了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外,还具有补气...

  • 通过艾灸进行治疗的这种治疗方案,假如艾灸太急、太过、太重,容易出现上火,所以经常灸足三里穴、中脘穴,后背会选择脾俞穴、胃俞穴和肾俞穴,灸这些穴位能够补充脾肾的阳气,然后使脾虚得到根治。脾虚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然后会出现腹泻的症状,有的时候腹泻明显还可以灸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效果也比较...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