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能治脚后跟疼病吗

针灸能治疗脚后跟疼。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等,最好确诊以后对症治疗,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2014-04-27
足跟痛 是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的足跟部疼痛。症状虽然简单,但病因复杂,且多缠绵难愈。一般多为从高处落下,强大暴力撞击足跟底部,或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顶挫致伤。因职业关系长期站立于硬板地工作,扁平足,跑跳过多,足底跖筋膜、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复牵拉跟骨附着处可引起足跟底痛。跳跃运动员踏跳过多,长跑运动员用前足掌蹬地过多,由于跖腱膜、屈趾短肌、跖方肌以及跖长韧带等反复牵拉,日久也可发病。 根据不同的损伤原因,可致跟底脂肪垫、滑液囊及骨膜挫伤,或跖腱膜、屈趾短肌等在跟骨结节前方附着处的牵拉伤。损伤后,跖筋膜附着处可发生充血性渗出,脂肪垫充血、肿胀,滑囊慢性炎症,跟骨骨膜增生,产生骨刺等改变。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形成是以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为先决条件,复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致使气血阻滞而成。 【临床表现】 患者多在中年以上,有急性或慢性足跟部损伤史。站立或走路时足跟及足底疼痛,不敢着地。疼痛可向前扩散到前脚掌,运动及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减轻。 检查可见足跟部微肿,压痛明显。根据压痛点可以确定病变部位:跖腱膜炎和跟骨骨刺压痛点在跟骨结节前方;脂肪垫损伤与跟骨下滑囊炎的压痛点在足跟中部或稍偏内侧。踝背伸抗阻时,部分患者跟底部疼痛加重。 X线摄片早期多为阴性,晚期可见跟底骨膜增厚,或跟骨结节前方骨刺,骨刺与跖腱膜方向一致。也有的患者虽有骨刺形成,但却无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经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 照海 昆仑 申脉 悬钟 阿是穴 方义: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入跟中”,配照海强健筋骨、宣痹镇痛;昆仑、申脉位于足跟部,属于足太阳经,与肾相表里,能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补髓壮骨.又能通经活络;阿是穴作用直达病所,以疏通局部经气,化瘀定痛。 加减:痛及小腿加承山、阳陵泉柔筋止痛;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血瘀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复溜补益肝肾。 操作:太溪、昆仑常常采取互相透刺法;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其他穴位常规针刺。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2014-04-26
针灸能治疗脚后跟疼。2014-04-27
能治疗疼痛,主要在于坚持2014-04-27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0:50: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学认为,足跟疼痛通常与肝肾虚弱有关,因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会导致筋骨失养。此外,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或长期劳损也可能导致经络瘀滞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疼痛。治疗足跟痛,中医主张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常用的穴位有太溪、昆仑、悬钟、仆参和风池。对于足跟疼痛的灸治,患者应采取健侧卧...

  • 跟骨疼在中医上属于痹证的范畴。与骨相关的病,比如肾主骨,这方面产生的病症,都可以从肾经远端循经取穴。其次,所有的关节和筋相关,例如阳陵泉穴,主所有的骨关节病。肾经的三阴交、阳陵泉。局部常取的穴位包括昆仑、解溪、仆参。所以穴位的选取主要为循经远取和局部取穴,中医针灸治疗跟骨痛的效果...

  • 走多了之后脚后跟疼痛,可以采取局部理疗、热敷、针灸、按摩的方式缓解疼痛,也可以适当的应用非甾体的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另外,如果这些办法都不是很好用,建议到医院就诊做核磁的检查看跖腱膜的挛缩程度,如果挛缩程度很重,有可能需要针刀松解治疗,或者将跟部做手术减压来缓解跟痛症。跟痛症主要形成的原因...

  • 脚后跟出现明显疼痛可能是足底筋膜炎,因为足跟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休息,出现疲劳性损伤,常见处理方法如下:一、功能锻炼:比如前脚掌在楼梯上做踮起动作,对于缓解足跟疼痛有较好的效果。二、理疗:如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可以在晚上睡觉前热水浸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选择舒适的鞋:建议患者穿...

  • 如果疼痛严重,可以在脚后跟局部外用活血化瘀的膏药,或者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积极的进行脚后跟的痛点封闭注射。也可以配合一些理疗的办法,比如针灸、按摩、烤电,有效的改善病人脚后跟疼痛的症状。如果经过以上严格规范的保守治疗,脚后跟疼痛的症状,没有任何的缓解或者病情...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