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中成药,补气血、益脾肾、改善血液流变性,从根本上调补气血

中医认为,一个人 健康 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

中医:气血不足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

西医:气血不足会造成神经、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多系统损害。容易造成心力衰竭、出血、痛风等并发症。

气血不足的表现:

眼睛:眼白的颜色变得浑浊、发黄、有血丝、眼袋变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

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

头发:干枯、掉发、发黄、发白、开叉;

耳朵:萎缩、枯燥、有斑点、皱纹多;

手温:手心偏热,或出汗,或手冰凉;

指甲;手指甲出现纵纹;

睡眠: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打呼噜;

运动: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态。

养血饮中主要的成分有当归、黄芪、鹿角胶、阿胶、大枣等。主要功效是补气养血、益肾助脾。

黄芪益气补血、固表,为方中的主要;而当归补血活血、补而不滞、比较温和,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阿胶补血,这3味中药可辅助黄芪益气补血;再加上大枣补气益血,在中间加以调和,这5味中草药共同作用可起到益气养血、益肾助脾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养血饮是补肾强脾的中成药,能够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尤其适合化疗后的患者服用,可有效使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增多,改善其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养血饮口服液常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孱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果在医生指导下,将养血饮口服液与参芪颗粒一起服用,二者结合养血益气、益肾助脾的功效会大大增强。

八珍颗粒的方中含有补中益气、健脾生津的党参;补脾益气、健脾润燥的白术;利水湾湿、健脾补中的茯苓;滋阴补血、滋肾养肝的熟地;补血活血、调节止痛的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的白芍;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川芎;调和诸药的甘草等中药材组成。具有补气,益血等功效。是中医常用来调理气血两亏的中成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八珍颗粒具有增强机体的细胞、体液和非异性免疫功能,并能通过淋巴的细胞对造血进行调控,改善血液流变性,增进血液循环,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可用于广泛治疗贫血、营养不良、神经衰弱、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慢性疾病,以及病后虚弱的患者。

人参归脾丸方中含有大补元气的人参和健脾补中的炙黄芪,是方中的主要用药;然后再配上补血活血的当归,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龙眼肉,健脾益气的白术和茯苓,上开心气、下通肾气、交通心肾、安神益智的远志,养心益肺的酸枣仁,理气醒脾、防止补过多的木香,调和诸药的甘草,可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人参归脾丸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抗休克、激活胆碱能神经功能、改善学习和记忆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2022-07-06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0:25: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八珍颗粒的方中含有补中益气、健脾生津的党参;补脾益气、健脾润燥的白术;利水湾湿、健脾补中的茯苓;滋阴补血、滋肾养肝的熟地;补血活血、调节止痛的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的白芍;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川芎;调和诸药的甘草等中药材组成。具有补气,益血等功效。是中医常用来调理气血两亏的中成药。

  • 2. 补肝肾益气血的中成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a. 四物丸(合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主要功能是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滞的月经不调、崩漏,也用于贫血。口服,蜜丸每次1丸;合剂每次10~15毫升,每日2次。b. 当归补血冲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党参、黄芪、甘草等组成,主要...

  • 1、人参: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肾助阳、补气生津、补血养血、安神益智、扶正祛邪等多种功效。对于想要气血双补的朋友,人参是一个很好的选择。2、黄芪:与人参齐名,黄芪也是一味珍贵的中药。它含有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能够补气利尿、消肿,促进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 (3)养血饮口服液:由当归、阿胶、鹿角胶、大枣、黄芪等组成。有补血益气的功能,但以补血为主。用于气血两虚、崩漏下血,亦用于贫血、白细胞减少。口服,每次1支,每日2次。(4)维血康糖浆:由熟地黄、何首乌、黑豆、硫酸亚铁、党参、山药、陈皮、山楂等组成。有补益肝肾、养血健脾的功能,而以补血...

  • 中医认为,黑芝麻入肝、肾、肺、脾经,具有补血明目、生精通乳、益肝养发的功效。食用黑芝麻可以促进肾生血、肝藏血和脾统血的功能。6、鱼胶 鱼胶同样具有补气血、养容颜的效果,对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体倦及面部皱纹有改善作用。尽管上述中成药和食物对补气血有益,但请注意,中成药的服用需在医生...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