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头部穴位 5 腹部胸部穴位 6 腰背部穴位 7 上肢穴位 8 下肢穴位 9 足部穴位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穴位 1 拼音 xué wèi
2 英文参考 acupuncture point
3 概述 穴位俗称穴道[1]。《内经》名腧(俞、输)、气穴[1]。《针灸甲乙经》又名孔穴[1]。即腧穴[1]。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1]。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1]。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受各种 *** (如针、灸、 *** 、电针、药物注射等)以调整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1]。穴位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1]。此外,没有固定位置,随病痛处和压痛点而取的称阿是穴[1]。
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 *** 点[2]。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2]。《神灸经纶》始提出“穴位”这个名称[2]。意指这些部位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内部与经络、脏腑相通[2]。不少穴位就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被发现[2]。随着针灸等医疗实践的发展,穴位从少到多,对它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和深化[2]。
目前将穴位分成三大类:归属于一定经络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位(经穴);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解放后新增加的穴位,一般称为新穴(或并入经外奇穴)[2]。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2]。

4 头部穴位
头正面穴位图

头背面穴位图

头侧面穴位图
百会穴、印堂穴、四白穴、阳白穴、承泣穴、瞳子髎、发际点、睛明穴、水沟穴(人中穴)、头维穴、攒竹穴、迎香穴、下关穴、耳门穴、颊车穴、大迎穴、听宫穴、太阳穴。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 *** 、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人体经络上。
5 腹部胸部穴位

腹胸部穴位图
天突穴、中脘穴、中极穴、期门穴、大巨穴膻中穴、水分穴、气舍穴、日月穴、鸠尾穴、气海穴、俞府穴、天枢穴、巨阙穴、关元穴、或中穴、气穴、大赫穴
6 腰背部穴位

腰背部穴位图一

腰背部穴位图二
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上仙点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六华灸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腰眼穴
7 上肢穴位
上肢内侧 上肢外侧

上肢穴位图 内关穴、治痒穴、神门穴、落枕穴、胃肠点外关穴、孔最穴、合谷穴、指间穴、曲池穴、列缺穴、中渚穴、太渊穴、尺泽穴、阳池穴、少冲穴、口内点、手三里
8 下肢穴位
下肢内侧 下肢外侧

下肢穴位图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梁丘穴、承山穴、阳陵泉、复溜穴、解溪穴、阴陵泉、阴谷穴、委中穴、三阴交
9 足部穴位
足部穴位
2022-10-13
mcxzy 阅读 81 次 更新于 2024-07-07 08:15: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人体穴位常识和受损症状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

  • 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上仙点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六华灸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腰眼穴 7 上肢穴位 上肢内侧 上肢外侧 上肢穴位图 内关穴、治痒穴、神门穴、落枕穴、胃肠点外关穴、孔最穴、合谷穴、指间穴、曲池穴、列缺穴、中渚穴、太渊穴、...

  •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4.3 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

  • 【简介】人体脏、腑 、气 、血 、筋 、脉 、骨 、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 的腧穴称 为 “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 阳陵泉 ,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八会穴 ”,《内经》无记 载 ,首 见于 《难 经 ·四十五难》,原 文...

  • 一、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二、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约补10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