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与湿火有何区别

中医认为火比热更胜。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湿火,病证名。指湿伤脾胃之阴。症见口渴不饥、大便坚结,苔先灰滑,后反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
湿火的一般表现有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具体表现因湿火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湿疹、皮炎、搔痒或疔疮;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关节痛、屈伸不利。但通常所说的湿火多指湿火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湿火。其表现为口舌生疮糜烂、胸胁脘腹闷胀、不思饮食、口黏、大便溏烂,小便黄赤而不通畅,身重体困。湿火在肝胆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面目皮肤黄疸。
因此只是有些程度的区别。2016-12-06
mcxzy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4-11 19:45: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存在差异。上火可以认为其属于中医热证范畴,当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时即会上火,同时上火也分实火和虚火两大类,实火(实热)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虚火(虚热)多因内伤劳损所致,而湿热比于上火其更夹杂湿邪,治疗时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治疗应以化湿为主,热重则应以清热为主。

  • 中焦有火(中焦指脾胃部位),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嗳腐吞酸,呃气上逆,脘腹胀满,饮食少进。 下焦有火(下焦指肝、肾、膀胱、大小肠部位),表现为大便干,小便少且黄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 从食疗保健角度来看,总的原则是,平时多饮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烟,少饮酒,...

  • 而上火则只有热邪。湿热的症状有全身困重,舌苔黄腻。上火的症状有舌苔黄,或无苔,舌红,脉搏跳得快。发热。

  • 湿火是中医术语,指人体内湿气过重,引起火热症状。湿气是人体的一种体液,具有滋润作用。但是,过多的湿气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调,进而发生症状。一般来讲,湿热重者常伴随发热、口渴、黄腻的舌苔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为了缓解湿火,可以从饮食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方面入手。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 另外湿还可与风、暑、热等邪合并为病,与热为病则为:湿热。火热证:《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火热证主要有实热(实火)、虚热(虚火)之分。虚热(虚火)证即阴虚内热、阴虚火旺的证候。实热(实火)证,往往由于外界阳热之邪侵袭,如高温劳作、感受温热邪毒、火热烧...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