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闻问切”技巧有哪些?

“望”:勿涂口红勿刮舌面
“望诊”主要是医生通过视觉获得与诊断有关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的表象会影响医生的望诊的结果,导致误诊。现在的化妆艺术很容易以假乱真,如一个萎黄的面色本来是脾虚证的表现,经过面部化妆后红润的面色可能会使医生不能正确诊断;口红会让一个因阳虚而唇色苍白患者变成气血调和的“常人”。看病前不要化妆,让医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你,有助于诊断。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希望能够看到患者真实的舌苔、舌色。有些患者早晨刷牙时拼命用牙刷刮舌面,目的是给医生看一个漂亮的舌头,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病看不明白、不准确。舌苔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病证,如黄色的舌苔是热证、灰黑而润的舌苔是寒证,如果患者来看病前喝一罐橙汁或者浓咖啡将舌苔染成黄色或灰黑色,热证或寒证的误诊就可能出现了。
此外,望舌时往往有些患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尖尖的,为的是让医生看得更全面,他哪知道不管什么颜色的舌头(舌色),伸得太紧太尖就变成代表热证的红色舌象。伸舌头时应该放松、自然,舌面充分展开,舌长的三分之一伸出口外就可以了。
闻:勿吃香口胶勿压抑咳嗽
“闻诊”是医生根据患者发出的气味和声音来判断疾病,香水或香口胶会掩盖患者的气味。此外,患者发出声音的强弱等对疾病的诊断也很有用,不要刻意地渲染或抑制自己的声音,如看咳嗽病时既不要怕医生听不见而大声咳嗽,也不用忍住不咳嗽而两眼泪涟涟。
患者应该注意到,尽管医生有职业道德要求其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但邋遢的身体气味是任何人都不愿意闻到的。另外,还包括酒气、口嚼大蒜等气味。
问:勿笼统说“热气”“好虚”
“问诊”是医生聆听患者的诉说的诊断方法。要注意重点突出,不要笼统地用“热气”、“消化不好”、“全身不舒服”、“觉得好虚”来回答医生的第一个提问。
当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或需要什么帮助时,应该用临床症状(如头痛、全身乏力等)或客观体征(如发热、皮疹)等准确描绘自己的病情。当医生问这些情况有多长时间时,很多广州的患者不管患病长短总是用同一个词回答:“好耐(好久)”,再问时仍然是“好耐”,死活不肯用年、月、日说出时间的长短,真是急死人。
讲述完上述主诉后,患者应该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经过、用药情况、治疗结果简明准确地告诉医生,不要加太多的形容词。患者还要将自己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的特殊情况(过敏药物、饮食特别嗜好等)适当告诉医生,女患者必要时还需补充月经、孕育情况。
当医生再有提问时,按照客观情况如实回答,有时可用“是”或“没有”即可。对老年记忆力差的患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果能将病情用纸记下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切:看病前勿快走勿穿连衣裙
最后是“切诊”,主要是按脉和触按全身各部位。快速的走动会影响脉象,最好在诊室外休息数分钟后再看病。按脉时均匀呼吸,肌肉放松。同时,有些疾病的检查需要触按胸、腹部,女患者不要穿连衣裙,以方便检查。2019-06-21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0:52: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望”:忌化妆和隐藏病情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外貌来获取疾病信息的方法。为了确保准确的诊断,患者在看病前应避免化妆,保持自然状态,不要试图通过掩盖或改变自身表象来影响医生的判断。例如,唇色苍白可能表明阳虚,但如果患者使用了口红,就可能掩盖了这一症状。2. “望舌”:真实展现舌象 舌诊...

  • 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分别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四种感觉。其中,“望”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部表现来了解病情,“闻”则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以及闻体味等来获取信息,“问”是指详细询问病人的生活习惯、病情发展等,“切”则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

  •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闻问切是四种主要的诊断方法,其中的切脉诊法尤为重要。医生通过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感受脉动的形态,以此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证。中医脉学理论博大精深,脉诊操作简便,体现了中医独特的诊断方式。传统脉诊依赖于医生手指的敏锐触觉。脉象的细微变化能反映出人体的内在状态,因此,脉诊...

  • 切:看病前勿快走勿穿连衣裙 最后是“切诊”,主要是按脉和触按全身各部位。快速的走动会影响脉象,最好在诊室外休息数分钟后再看病。按脉时均匀呼吸,肌肉放松。同时,有些疾病的检查需要触按胸、腹部,女患者不要穿连衣裙,以方便检查。

  • 2.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精髓,是医生运用视觉、听觉、言语交流和脉诊技巧,以收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而分析病因、病性和病位的一种方法。3. 望:即观察,医生通过直接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眼神、体态等外部表现,来初步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可能的疾病。4. 闻: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医生通过病人...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