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人研究用灸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过3个月灸治后,SGPT下降十分明显,血清白蛋白升高显著。
在免疫学方面,应用Abott药盒测定患者表面抗原,转阴率与抗-Hbe转阳率,分别为54%与22%,均明显高于国内外报道的自然转阴率20%与转阳率6%,由此可见灸与不灸差别显著的。
笔者50多年来经常使用灸法,治愈了很多疑难大病,尤其对乙型肝炎疗效更佳。但宜用直接灸法。
灸法处方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常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为标。在治则上,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本病主病在肝,而累及脾肾,久则肝脾肾三脏皆病,必须以此选方遗药。用灸法治疗,则比较简单,概括性强,虽然其病因病机复杂,而灸法是以强健身体、高速免疫功能为主,所以症型不必严格区别,症状不必细分,也不必针对某种生化指标,只要选用主穴就可以统治诸疾。能使脾胃健壮,增加营养,调整免疫,抵抗病毒,自能消除症状,促进肝细胸及肝功能的恢复。
明代医家龚居中说:“火有拔山之力,苦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灸法祛病之功 为了便于配方,也按临床病型列举主要穴位,以供参考,随症加减,可以灵活运用。
1,
湿热困脾型:初感此病,其病因多为湿热之邪犯肝困脾,症见寒热口苦、黄疸、恶心、呕吐、舌胖大、苔厚腻、食欲减退、小便黄、腹胀胁痛、四肢倦怠,脉弦数等,本型相当于急性乙型肝炎。
处方:
主穴: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配穴:大椎、中脘、阴陵泉(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为肝脏的背俞穴。在经穴上,它与肝脏有经气直接输注关系。主治一切肝病,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穴位。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大、黄疸、胁痛等症。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合治内腑,为五俞穴之一;筋会于阳陵,是八会穴之一,为下肢主要穴位。肝与胆相表里,有疏肝清胆、泄热利湿、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急性性肝炎、黄疸、胆囊炎等。可以改善肝功能。
大椎:是督脉经之要穴,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手足六阳之会主管全身附气,称为阳脉之海,通阳解表,清脑宁神,为全身强壮穴。主治呼吸、神经、血液系统诸病。有主寒热,消黄疸、提精神治疲乏之效。
中脘:适在胃上,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效。主治肝炎、腹胀、呕吐、溺赤、食欲缺乏、胁下痛、泄泻、目黄振寒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属水。有化湿利尿,健脾胃,理肝肾之功效。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2, 脾胃虚弱型:肝邪克伐脾胃日久,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造成脾胃两虚,不能摄取饮食精微以濡养全身,则见发干形瘦,精神萎靡,眩晕,食欲缺乏,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周身无力,肢体酸困或水湿不化,形成水肿,腹水,脉弦缓等。本型相当于慢性乙型肝炎,人以水谷为本,治以健脾益胃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脾俞、足三里(化脓灸)
配穴:中脘、阴陵泉、三阴交(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中脘、阴陵泉:见上。
脾俞: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胃司受纳主宰中焦,皆为仓禀之官。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
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泄泻、各种肝炎,肝脾大、黄疸、乏力、四肢沉重,腹胀,水膨,积聚,胁下满等。
足三里:属胃经合
穴,脾与胃相表里,主消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共为后天之本。古人有“劂阴不治,求之阳明”,“补土所以敌木,治本可以治标”,“知肝之病,当先实脾”。这些都是治肝先治脾的主导思想,强调补脾之目的在于防止肝木偏亢,乘伐脾土,所以培土敌木,以此制彼是高明治法。
本穴有养生保健,社病延年,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补益肾气,调整免疫的作用。主治一切消化系统,心腹胀满,水膨等。治疗范围极广,可以概括全身各系统的疾病。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属脾经,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之作用。主治心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小便不利等。
3,肝气郁结型:肝气不能条达则郁结,郁结则气逆,症见嗳气胀满,厌食,呕吐,大便飧泄,胸胁不舒,情绪激动,善感易怒,抑郁不乐,多梦少寐,脉象弦或见涩象。本型以疏肝解郁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配穴:中脘、太冲、期门、膻中(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阳陵泉、中脘见上。
太冲:是肝经原穴,与手上合谷穴共称为四关。有疏理肝气,平肝熄风,调血通经的作用。主治:“五脏之有疾也,也取十二原也。”主治肝脏疾病。能治肝气横溢、胸胁痛、肝炎、高血压、眩晕、烦躁易怒等。
期门:属肝经最后一穴,是肝之募穴。有疏肝利气,消积化瘀,活血通经的作用。主治肝炎,肝大,胆囊炎,胸腹胁胀,肋间神经痛等。
膻中:是全身之气会聚之处。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通乳止咳的作用。主治气逆,胸痛,咳嗽,肝气郁结等。
4,肝肾阴虚型:肝病日久必累及肾,肝肾同源,两者具见虚象。症见阴虚内热,头晕,目干,耳鸣,胁下引痛,心悸,烦躁,口干,舌绛红,五心烦热,遗精,失眠,盗汗,脉象弦细无力等。可见于各型肝炎,尤其慢性活动性肝炎,长期应用激素造成肝肾阴虚者,以滋事补肝肾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肾俞、足三里(化脓灸)
配穴:关元、太溪(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足三里、见上。
肾俞:在背部第二、三腰椎之间旁开1.5寸,是肾脏的背俞穴。肾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藏精与志,通于脑,肾主水,主一
身之元气。有滋补肝肾,益精填髓,调理肾气,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主治肾炎,水肿;用激素的副作用;肝肾阴虚,腰痛等。
太溪:是肾经五俞穴之土穴、原穴。有益肾清热、滋阴降火、培补肾气,强腰膝之作用。主治肾炎、泌尿生殖系统病及阴虚火旺、溺黄,渴不欲饮,虚火上 我的口头禅就是,只要你尝试就会有收获,病治有缘人。有的人艾灸几天,每天艾灸半小时就断然说艾灸没有效果。要知道,艾灸因人而异,你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别人身体底子好,得病半小时艾灸有效,你的身体底子差,得病一天艾灸2-3个小时,你不一定觉得有效果,所以治疗治病,因人而异而不是全篇一律。只要你自己觉得大火力艾灸,适合你,那么你就可以大火力艾灸,长时间艾灸,这样才会驱寒邪、扶正气。
艾灸需要坚持,是反坚持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了很好的效果。
2022-06-23
在免疫学方面,应用Abott药盒测定患者表面抗原,转阴率与抗-Hbe转阳率,分别为54%与22%,均明显高于国内外报道的自然转阴率20%与转阳率6%,由此可见灸与不灸差别显著的。
笔者50多年来经常使用灸法,治愈了很多疑难大病,尤其对乙型肝炎疗效更佳。但宜用直接灸法。
灸法处方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常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为标。在治则上,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本病主病在肝,而累及脾肾,久则肝脾肾三脏皆病,必须以此选方遗药。用灸法治疗,则比较简单,概括性强,虽然其病因病机复杂,而灸法是以强健身体、高速免疫功能为主,所以症型不必严格区别,症状不必细分,也不必针对某种生化指标,只要选用主穴就可以统治诸疾。能使脾胃健壮,增加营养,调整免疫,抵抗病毒,自能消除症状,促进肝细胸及肝功能的恢复。
明代医家龚居中说:“火有拔山之力,苦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灸法祛病之功 为了便于配方,也按临床病型列举主要穴位,以供参考,随症加减,可以灵活运用。
1,
湿热困脾型:初感此病,其病因多为湿热之邪犯肝困脾,症见寒热口苦、黄疸、恶心、呕吐、舌胖大、苔厚腻、食欲减退、小便黄、腹胀胁痛、四肢倦怠,脉弦数等,本型相当于急性乙型肝炎。
处方:
主穴: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配穴:大椎、中脘、阴陵泉(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为肝脏的背俞穴。在经穴上,它与肝脏有经气直接输注关系。主治一切肝病,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穴位。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大、黄疸、胁痛等症。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合治内腑,为五俞穴之一;筋会于阳陵,是八会穴之一,为下肢主要穴位。肝与胆相表里,有疏肝清胆、泄热利湿、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急性性肝炎、黄疸、胆囊炎等。可以改善肝功能。
大椎:是督脉经之要穴,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手足六阳之会主管全身附气,称为阳脉之海,通阳解表,清脑宁神,为全身强壮穴。主治呼吸、神经、血液系统诸病。有主寒热,消黄疸、提精神治疲乏之效。
中脘:适在胃上,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效。主治肝炎、腹胀、呕吐、溺赤、食欲缺乏、胁下痛、泄泻、目黄振寒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属水。有化湿利尿,健脾胃,理肝肾之功效。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2, 脾胃虚弱型:肝邪克伐脾胃日久,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造成脾胃两虚,不能摄取饮食精微以濡养全身,则见发干形瘦,精神萎靡,眩晕,食欲缺乏,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周身无力,肢体酸困或水湿不化,形成水肿,腹水,脉弦缓等。本型相当于慢性乙型肝炎,人以水谷为本,治以健脾益胃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脾俞、足三里(化脓灸)
配穴:中脘、阴陵泉、三阴交(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中脘、阴陵泉:见上。
脾俞: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胃司受纳主宰中焦,皆为仓禀之官。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
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泄泻、各种肝炎,肝脾大、黄疸、乏力、四肢沉重,腹胀,水膨,积聚,胁下满等。
足三里:属胃经合
穴,脾与胃相表里,主消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共为后天之本。古人有“劂阴不治,求之阳明”,“补土所以敌木,治本可以治标”,“知肝之病,当先实脾”。这些都是治肝先治脾的主导思想,强调补脾之目的在于防止肝木偏亢,乘伐脾土,所以培土敌木,以此制彼是高明治法。
本穴有养生保健,社病延年,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补益肾气,调整免疫的作用。主治一切消化系统,心腹胀满,水膨等。治疗范围极广,可以概括全身各系统的疾病。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属脾经,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之作用。主治心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小便不利等。
3,肝气郁结型:肝气不能条达则郁结,郁结则气逆,症见嗳气胀满,厌食,呕吐,大便飧泄,胸胁不舒,情绪激动,善感易怒,抑郁不乐,多梦少寐,脉象弦或见涩象。本型以疏肝解郁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配穴:中脘、太冲、期门、膻中(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阳陵泉、中脘见上。
太冲:是肝经原穴,与手上合谷穴共称为四关。有疏理肝气,平肝熄风,调血通经的作用。主治:“五脏之有疾也,也取十二原也。”主治肝脏疾病。能治肝气横溢、胸胁痛、肝炎、高血压、眩晕、烦躁易怒等。
期门:属肝经最后一穴,是肝之募穴。有疏肝利气,消积化瘀,活血通经的作用。主治肝炎,肝大,胆囊炎,胸腹胁胀,肋间神经痛等。
膻中:是全身之气会聚之处。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通乳止咳的作用。主治气逆,胸痛,咳嗽,肝气郁结等。
4,肝肾阴虚型:肝病日久必累及肾,肝肾同源,两者具见虚象。症见阴虚内热,头晕,目干,耳鸣,胁下引痛,心悸,烦躁,口干,舌绛红,五心烦热,遗精,失眠,盗汗,脉象弦细无力等。可见于各型肝炎,尤其慢性活动性肝炎,长期应用激素造成肝肾阴虚者,以滋事补肝肾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肾俞、足三里(化脓灸)
配穴:关元、太溪(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足三里、见上。
肾俞:在背部第二、三腰椎之间旁开1.5寸,是肾脏的背俞穴。肾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藏精与志,通于脑,肾主水,主一
身之元气。有滋补肝肾,益精填髓,调理肾气,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主治肾炎,水肿;用激素的副作用;肝肾阴虚,腰痛等。
太溪:是肾经五俞穴之土穴、原穴。有益肾清热、滋阴降火、培补肾气,强腰膝之作用。主治肾炎、泌尿生殖系统病及阴虚火旺、溺黄,渴不欲饮,虚火上 我的口头禅就是,只要你尝试就会有收获,病治有缘人。有的人艾灸几天,每天艾灸半小时就断然说艾灸没有效果。要知道,艾灸因人而异,你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别人身体底子好,得病半小时艾灸有效,你的身体底子差,得病一天艾灸2-3个小时,你不一定觉得有效果,所以治疗治病,因人而异而不是全篇一律。只要你自己觉得大火力艾灸,适合你,那么你就可以大火力艾灸,长时间艾灸,这样才会驱寒邪、扶正气。
艾灸需要坚持,是反坚持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了很好的效果。
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