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热与寒的辨证

君入歧途了。
但就君言说起,便秘多见热邪,这一般只针对急性热性病人而言。稀便多发于寒邪,一般是慢性病人居多。
实际临床上,急性寒泻亦有;阴盛阳衰的慢性病人,亦偶有因急性热病而患热结的。
认识匪浅,不当请涵。2013-10-13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013-10-13
苏子降气汤主治上热下寒证2013-10-13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29: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外寒内热与外热内寒则是寒热错杂的具体表现。外寒内热常见于外感风寒,内有内热,或外邪传里化热。外热内寒则常见于内有真寒,外见假热,或表寒未解,里热已盛等。了解寒热辨证及寒热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有助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

  • 寒热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用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寒证主要表现为畏寒、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腹痛喜暖等症状,而热证则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面红目赤等。寒热辨证是中医治疗时的重要参考,寒证需温中祛寒,常用附子理中汤;热证需清热,常用白虎汤。寒热辨证不仅包括寒证和热证,还有实热与虚...

  • 症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等中成药。服药后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

  • 中医认为,寒、热、虚、实是四种不同性质的病理状态。虚热是一种特殊的热证,通常表现为低热,但持续时间较长。寒的表现多为畏寒、四肢不温,脉象多见沉迟无力。实证则常见于外感风寒、饮食积滞等情况,表现为发热、腹痛、便秘等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综合考虑病人的舌象、脉象以及症状,来判断寒热...

  • 在中医理论中,“上实下虚”(上热下寒)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治疗时需要采取相应的辩证方法。通常来说,如果上部病症明显,下部症状较为隐晦,那么治疗时应着重于下部,使用温热性质的药物,这就是所谓的“上病下治”。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顺应自然法则的原则,就如同烧一壶水,从下面加热能够更有效地...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