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寒热温凉”怎么分?

中医中药都是从实践中发展总结出来的。
药性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来分别。
寒凉与温热相对立,而寒与凉、温与热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另外,还有一种平性,因实际仍有微温或微凉之偏,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不独成一气,仍总称“四气”。
寒性如石膏、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
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肉桂、细辛等。2019-09-23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2:58: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从寒证与...

  • 从阴阳属性来看,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同性质的药物中,温热程度低于热性,寒凉程度低于寒性。掌握四气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病证的寒热情况选择相应药物,例如治疗热病时应选用寒药,治疗寒病时应选用热药。同时,还需考虑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异,如治疗亡阳欲脱时可选用大热的附子,而治疗中...

  • 微寒、大温的记载。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寒和凉,温和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在作用上则有它 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除寒热温凉四性...

  •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补充:不一样,程度...

  •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一般说来,能治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药,如寒性的黄连、黄柏、大黄能清热、降火、解毒。能够治疗寒证的大多属温性或热性药,如热性的附子、干姜、小茴香能暖中散寒。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