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的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先秦哲学的两个名词。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被广泛用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交替又被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医学中引进阴阳,不仅方便归纳某些孤立的现象,也为解释其中的变化提供了依据。《内经》肯定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思想,把阴阳视为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因此,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阴阳不平衡则是产生疾病的根源。治病的根本意义就是调整阴阳。作为一个总纲,阴阳被广泛用于归纳邪正、盛虚、脏腑、经络、脉象、寒热、气味、表里等众多不同层次的医学内容,沟通了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养生、治疗等许多方面。五行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战国时期的某些思想家企图用它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此后五行学说又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五行相生相克、循环终始的内容。《内经》引进五行学说,将五行与脏腑、情志、季节、味、色等相配属,并以此来说明人体脏腑器官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生克关系。《内经》已完全系统化的经络学说,是早期的经脉知识与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相结合的产物。经络的周而复始、运行气血、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使人体内外器官和各种生理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借用阴阳五行而建立起来的脏腑经络学说,成为后世中医理论的核心。

2016-05-28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30: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基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这一理论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推动着物质的生成、发展与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被视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相互滋生、制约,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理论深刻影响了古代唯物主义...

  • 中医源于远古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基础已基本确立,医学分科初具规模,"四诊"方法已广泛应用,治疗手段包括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和祝由等。西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开始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医工"出现,金针和铜钥匙等器械也随之发展。东汉时期,张仲景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

  •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涵盖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多个方面。下面分别从不同条目对阴阳五行概念进行解释和润色。1. **阴阳对立与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动与静。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例如,阳依赖...

  • 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一种理论学说,用于解释自然和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阴阳五行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用于阐述万物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阴阳学说描述了自然界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自然现象,并在中医理论中用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变化。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木、火、土...

  •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一切事物互相联系,并在事物内部存在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依存和斗争。这种学说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指导作用,对祖国医学发展曾起到积极影响。中医学中的四大病因,即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医学理论的各个领域,用来解释人体结构、...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