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号脉准吗

准,秘传脉学是十分准的,有些中医世家的切脉手法准确率高达90%以上。不过现在很多手法已经失传了。即便如此,大众货的切脉书如果你能潜心研究积累经验,准确率也绝对在70%以上!有个老盲人,他专门研究脉象,最后准确率85%2011-01-21
略懂
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中医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代就有神农氏尝百草等等,直到现在还有所保留,所以你没有考虑中国医学是怎样沿用至今的呢?(这条些许不具有说服力)
2.中医讲究阴阳五行,而人体正是这样,过阴用阳补,金木水火土相辅相成等等
3.说到号脉那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身体的细微变化导致脉象的一系列变化,你看后就明白了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
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编辑本段脉象与疾病的关系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所以说中国五千年文明那不是浪得虚名的
谢谢,希望你能理解
略懂,略懂2011-01-21
不准,这几千年的怎么过来的。2011-01-21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8:42: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诊断中的脉诊,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但其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早上进行脉诊更为准确。这是因为人体在早晨的生理机能较为稳定,脉象也相对清晰,便于医生准确判断。然而,脉诊的准确性并非一成不变。据中医理论,脉诊需三个月以上才能准确判断出喜脉,即胎儿性别。而你仅一个月...

  • 号脉作为中医诊断的一部分,确实具有其独特之处,但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中医认为,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舌苔,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通过闻患者的口气、排泄物等,可以辅助判断病情;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号脉判断胎儿性别的准确率并不高。实际上,这种判断更多基于经验和直觉,而非科学依据。现代医学通过超声波检查等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胎儿性别,但即便如此,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方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号脉判断性别可能并不十分可靠,但它仍然吸引...

  • 中医号脉预测胎儿性别并不是特别准确。我记得我怀我儿子时,中医说我怀的是女儿,但最终还是通过B超确认为男孩。号脉预测胎儿性别的方法主要依赖于中医师的经验和技巧。尽管中医有丰富的诊断经验,但对于胎儿性别的预测,其准确性却难以保证。现代医学技术,如B超,通过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胎儿的性别,...

  • 所以你不能一概而论的用一个不会号脉的中医的对错说中医的学和中医行业的对错。也不能用一个神医的标准来看一般的普通医生标准,这个标准在行业准入的考试中就已经设立了的,所以你遇到不同的中医号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医也强调四诊合参,就是因为因人,因时,因地的各种不同,医生能力...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