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证与虚证

实证,中医名词。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阏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扩展资料:
“虚”是相对“实”而言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做到饮食有节制,居有规律,劳逸适度,生活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就能够保持体内各方面生理机能的平衡,也就不会有“虚”。
相反,长期饥饿,偏食或过食生冷食品,暴饮暴食,饮食缺乏节制;作息起居随心所欲,终日闲逸,无所用心,或疲劳过度,长期睡眠不足;不注意四季气候变化规律,不顺应严寒酷署;喜怒无常,悲喜过度,不能控制感情变化等,都会影响身体健康,降低人体的防病能力,由此就会产生“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虚证
百度百科-实证
2019-03-20
实证指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由于邪气强盛,致病力强,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博,斗争剧烈,反应明显,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证候,谓之实证
虚证
由于机体的气血精津液虚少,脏腑经络等等生理功能减弱,抗病能力低下,机体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无力,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故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摘自《中医基础理论》病机2016-12-20
1、实证
指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见《宋书·范晔传》:“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2,虚证
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2016-04-08
2020-07-07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2:37: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实证是指由邪气过盛引起的各种病症,表现为症状明显、病情剧烈。2. 虚证是指由正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表现为体质虚弱、功能减退。3. 外实证主要特征为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通常与外界邪气的侵袭有关。4. 内实证则以代谢障碍、脏腑功能失调和体内津液枯竭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内在机能的异常。

  • 1. 中医中的虚实辨证是评估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对强弱的一种方法。2. 虚通常指正气不足,表现为虚证,即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的状况。3. 实则指病邪过盛,表现为实证,即病情剧烈,症状明显的状况。4.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强调了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5. 虚证...

  •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所产生的一切病症,虚证是指正气虚弱产生的一切病症。外实,以无汗,头疼,身疼为特点,内实,以代谢有障哎,脏腑功能失调为 主要特点。

  • 实症和虚证是中医中最为基础的两大类病症。实症通常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出现明显的症状,如牙龈上火,这表明体内有热毒或炎症,属于实证。而虚证则更多地表现为身体机能的衰退,例如身体疲乏无力,这往往意味着身体的正气不足,机能减退。

  • 1. 在中医理论中,"实证"是指由外邪侵袭或体内病理产物如痰火、瘀血、虫积等引起的实性病理状态。实证的表现特点包括面赤、气粗、痰壅喘息、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等,舌苔厚腻、脉象实大有力。2. 与之相对的是"虚证",它描述的是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的状态。虚证的症状常见...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