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中医看病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我们人体就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我们身体中的营养物质就可以理解成阴,阳气可以理解成推动我们身体的动力。至于说五行,中医把肝心脾肺肾看成了木火土金水。而六腑也是五行,只是他属阳。例如我们身体中的脾胃五行属土。皮属已土属阴,胃属戊土属阳。这么说您可能不理解,换一种说法您就理解了。中医认为皮属已土,已土就是田地土。所以说我们身体的营养物质都是皮来运话转换成营养物质和血液等等人体所需的物质,所以中医认为皮该升。胃属戊土,戊土就是土里有火,简单理解就是经人加工过的土或是石头。胃可以理解成在田地旁的房子,把我们吃的食物粉碎,给脾这块田地,脾在把垃圾传给肠道,好的运话成营养物质和血液等等。另外,胃还有个功能,就是把身体的胆火心火,等等降下去,使它们交于肾水之中。所以中医认为胃该降。以此类推中医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该生六腑该降。如果有一天人体的阴阳不平衡了,我们就会得很多病,阴虚阳盛我们将会出现五心烦热,心烦易怒等等。阳虚我们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怕冷,湿气重等等。如果说五脏六腑升降的能力不好我们身体会出现更多问题,如胆囊炎,上热下寒正等等。总之,如今的疑难杂症太多,不是简单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中医是已什么原理看病的。总体说中医看病是在激活人体自身的能力,因为中医调理的是人体自身的五行阴阳。我认为中医如果方子开的对症,见效并不会比西医漫。 编辑框2019-10-14
回阳去邪,邪不能胜正2019-06-03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2019-06-03
辨证论治,这个是基础2019-06-18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4-09-10 08:54: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看病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我们人体就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我们身体中的营养物质就可以理解成阴,阳气可以理解成推动我们身体的动力。至于说五行,中医把肝心脾肺肾看成了木火土金水。而六腑也是五行,只是他属阳。例如我们身体中的脾胃五行属土。皮属已土属阴,胃属戊土属阳。这么说您可能不理解,换...

  • 中医基础理论立根于阴阳五行学说。包涵朴素唯物主义和原始辩证法,普遍联系性和整体性的认识论的哲学思想。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玫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

  •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元气论: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中医注重调理气机,以促进气的生成、运行和摄纳,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2. 阴阳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阴阳两种相反的力量,阳主外、阴主内。阳有...

  • 一、 中医的基础理论大多来自古代哲学,或者说禀承了中国人特有的类比思维模式,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方药等莫不如此。说特有的类比思维并不意味着中国人都用这个模式思维,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挺实际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去说它,那是它们的专利,这里要说的是理性文章,如哲学、科学、逻辑学、地理选择...

  •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不是老庄,也于道教无关。不过中国的阴阳五行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因而在许多古代著作中都有这种辩证方法,不只是中医,道、释、佛各家都参有其辩证方法。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