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中医看病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我们人体就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我们身体中的营养物质就可以理解成阴,阳气可以理解成推动我们身体的动力。至于说五行,中医把肝心脾肺肾看成了木火土金水。而六腑也是五行,只是他属阳。例如我们身体中的脾胃五行属土。皮属已土属阴,胃属戊土属阳。这么说您可能不理解,换一种说法您就理解了。中医认为皮属已土,已土就是田地土。所以说我们身体的营养物质都是皮来运话转换成营养物质和血液等等人体所需的物质,所以中医认为皮该升。胃属戊土,戊土就是土里有火,简单理解就是经人加工过的土或是石头。胃可以理解成在田地旁的房子,把我们吃的食物粉碎,给脾这块田地,脾在把垃圾传给肠道,好的运话成营养物质和血液等等。另外,胃还有个功能,就是把身体的胆火心火,等等降下去,使它们交于肾水之中。所以中医认为胃该降。以此类推中医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该生六腑该降。如果有一天人体的阴阳不平衡了,我们就会得很多病,阴虚阳盛我们将会出现五心烦热,心烦易怒等等。阳虚我们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怕冷,湿气重等等。如果说五脏六腑升降的能力不好我们身体会出现更多问题,如胆囊炎,上热下寒正等等。总之,如今的疑难杂症太多,不是简单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中医是已什么原理看病的。总体说中医看病是在激活人体自身的能力,因为中医调理的是人体自身的五行阴阳。我认为中医如果方子开的对症,见效并不会比西医漫。 编辑框2019-10-14
回阳去邪,邪不能胜正2019-06-03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2019-06-03
辨证论治,这个是基础2019-06-18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9:25: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药膳的理论依据基于中医的药物与食物同源原则。中医认为,不同的脏腑对应不同的味道,如肺属辛味,心属苦味,肝属酸味,脾属甜味,肾属咸味。这些味道的食物或药物具有针对性,能够直接作用于对应的脏腑。具体而言,中医通过食物的五味——辛、苦、酸、甜、咸,分别对应不同的脏器,以达到调理身体的...

  • 在中医中,“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等。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而“论治”则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时首先关注的是“证”,而不是疾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

  • 6.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属于哲学范畴,主要是阴阳五行。这些理论不被认为是科学,因为它们不符合科学的方法和规则,缺乏科学理论的排它性和可证伪性。7. 在面对疾病时,阴阳五行的理论不能提供客观的解释,缺乏量化的标准。不同医生可能对同一患者得出不同的诊断,这反映了阴阳五行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 1. 中医学的理论根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2. 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宇宙万物的阴阳属性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解读。3. 经络学说是关于人体内部经络系统的理论,它通过分析经络的分布和流动规律,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 一、中医理论体系完整中医理论体系是由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概念构成的。这些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们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经络脏腑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描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概念。气血...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