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闻诊,就是医生用耳朵来听病人的语言声息,用鼻子来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这些对辨别病情的状态也很有价值。
问诊,它在中医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过去得过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才能了解。古代医生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和概括“问诊”的主要2020-12-21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闻诊,就是医生用耳朵来听病人的语言声息,用鼻子来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这些对辨别病情的状态也很有价值。
问诊,它在中医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过去得过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才能了解。古代医生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和概括“问诊”的主要2020-12-21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闻诊,就是医生用耳朵来听病人的语言声息,用鼻子来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这些对辨别病情的状态也很有价值。
问诊,它在中医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过去得过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才能了解。古代医生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和概括“问诊”的主要内容,还编了一首“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说明,中医看病,问诊是非常重要的。
切诊,切诊的“切”是用手触摸病人身体的意思。医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或者按压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它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按诊就是医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触摸病人其它部位的诊法。切脉,平常又叫“摸脉”。全身的脉络在人体内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它四通八达,像网一样密布全身。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在脉管里循环周身。所以,只要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搏上显示出来,中医摸脉能诊病,道理就在这里。
中医切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遍诊法,就是触模全身各处特定部位的动脉;另一种也是中医经常采用的,即寸口脉法。“寸口”在手腕后的挠动脉表浅部位,如果手指轻轻地摸着皮肤,就感到脉搏在跳动,好像木块漂在水面上一样,这叫浮脉。见到这种脉,一般是比较轻浅的外感病。如果重按才感到脉搏在跳动,这叫沉脉,一般是内在脏腑的病变。正常成年人的脉搏一般在每分钟70次左右,略微慢一点和快一点都不能算病态。如果成年人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这是“数脉”,就得考虑是“热证”;脉博每分钟不足60次,这是“迟脉”,就要考虑是“寒证”。浮沉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部位,迟数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要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从脉搏是否有力来区分,比如实证的脉就有力,虚证的脉就无力。因为疾病经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脉象也是多样的。祖国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丰富的脉学理论。一般常见的脉象,就有28种之多,此外还有病情危险时才能看到的怪脉等等。
望、闻、问、切四诊在观察疾病作出诊断的过程中,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有人说中医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脉,这种说法很不全面,因为它把中医的四诊割裂开了。当然,舌诊、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但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临床中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就是“四诊合参”。此外,由于疾病的表现非常复杂,很多时候疾病的本质和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相同的,这需要医生依靠经验判断,分清真假,认识到疾病的本质。2020-12-21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闻诊,就是医生用耳朵来听病人的语言声息,用鼻子来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这些对辨别病情的状态也很有价值。
问诊,它在中医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过去得过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才能了解。古代医生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和概括“问诊”的主要内容,还编了一首“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说明,中医看病,问诊是非常重要的。
切诊,切诊的“切”是用手触摸病人身体的意思。医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或者按压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它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按诊就是医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触摸病人其它部位的诊法。切脉,平常又叫“摸脉”。全身的脉络在人体内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它四通八达,像网一样密布全身。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在脉管里循环周身。所以,只要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搏上显示出来,中医摸脉能诊病,道理就在这里。
中医切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遍诊法,就是触模全身各处特定部位的动脉;另一种也是中医经常采用的,即寸口脉法。“寸口”在手腕后的挠动脉表浅部位,如果手指轻轻地摸着皮肤,就感到脉搏在跳动,好像木块漂在水面上一样,这叫浮脉。见到这种脉,一般是比较轻浅的外感病。如果重按才感到脉搏在跳动,这叫沉脉,一般是内在脏腑的病变。正常成年人的脉搏一般在每分钟70次左右,略微慢一点和快一点都不能算病态。如果成年人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这是“数脉”,就得考虑是“热证”;脉博每分钟不足60次,这是“迟脉”,就要考虑是“寒证”。浮沉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部位,迟数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要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从脉搏是否有力来区分,比如实证的脉就有力,虚证的脉就无力。因为疾病经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脉象也是多样的。祖国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丰富的脉学理论。一般常见的脉象,就有28种之多,此外还有病情危险时才能看到的怪脉等等。
望、闻、问、切四诊在观察疾病作出诊断的过程中,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有人说中医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脉,这种说法很不全面,因为它把中医的四诊割裂开了。当然,舌诊、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但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临床中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就是“四诊合参”。此外,由于疾病的表现非常复杂,很多时候疾病的本质和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相同的,这需要医生依靠经验判断,分清真假,认识到疾病的本质。2020-12-21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只检查疼痛的部位。对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要做详细的检查,此处的病痛可能是别的部位的病变所致。比如各种体表的组织器官的病变可能是体内脏腑发生病变导致的。另外,也不能只对全身进行检查,而不检查发生病变的部位,这样做也是十分不科学的。总之,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既关注整体也兼顾局部。
中医的整体观念对开出的药方具有指导意义,中医的药方特别重视主药和辅药的组合。中医在开药方时,既对主要病症开出药方,还兼顾到了次要疾病,并针对它开出药方;另外,还注意到每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一般采用相制性配伍方法。
中医在药物的用量方面也坚持整体的观念,不是片面强调疾病的需要,还注意到对整个身体的虚实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只能用小剂量的药物来慢慢治疗,不能过分求快而增加药物的用量,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更快地治愈疾病,可能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引起身体别处的不适。2020-12-21
中医的整体观念对开出的药方具有指导意义,中医的药方特别重视主药和辅药的组合。中医在开药方时,既对主要病症开出药方,还兼顾到了次要疾病,并针对它开出药方;另外,还注意到每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一般采用相制性配伍方法。
中医在药物的用量方面也坚持整体的观念,不是片面强调疾病的需要,还注意到对整个身体的虚实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只能用小剂量的药物来慢慢治疗,不能过分求快而增加药物的用量,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更快地治愈疾病,可能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引起身体别处的不适。2020-12-21
中医的诊疗是靠四诊来实现的,四诊就是望闻问切,也就是说通过医生对患者进行观察询问以及切脉这样的方式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基础。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都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才可以达到准确的程度,而不是泛泛而谈。2020-12-02
中医是如何做到准确诊疗的,中医上来说呢是讲究望闻问切。中医呢把脉是望闻问切。是四诊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那中医把脉首先呢是时间,早晨或者上午好一些,因为这个时候呢气血未动,收到了干扰小其次呢是位置位置,高谷订婚包谷就是桡骨的净土。对应桡动脉位置就是乖,前面是尺寸,后面是尺寸关尺三寸,三部手轻轻一打就是青曲终曲晨曲,所以是三不久后。左手寸关尺依次对应心肝肾,右手的肺,脾,肾相硬的部位,表示相映的疾病。所以说呢中医呢是通过这个号脉来做饭准确诊疗的2020-12-21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望闻切问。望就是看脸色,舌苔,气色等,中医认为,好多的病都能从脸上看出来,看是第一过程,闻,就是问患者发病时间,部位,疼痛程度等,基本上能段定是什么病,切就是平脉,随着脉搏的跳动,好多的病都能反映出来,切脉是种医最古老最先进最准确的诊病当式,问就是因势利导,问患者有关具体的表现和感觉,同大夫断定的病做个验证,然后才能下药。2020-12-21
中医并不能做到十分准确的诊疗。通常都是老医生通过自己的长期的从医经验掌握各种症状之后才会做出准确的诊疗。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2020-12-21
中医做到准确诊疗的是靠问诊、听诊、看诊、摸诊来判断病情,从而开出针对性的药方进行诊疗。问诊就是问病人的既往史,家族史和病情的发展来龙去脉。听诊是听病人的呼吸声音。看诊是看病人的肤色、舌苔、面色。摸疹是看病人的心率脉象。通过四种手段综合对病人进行准确诊疗。2020-12-21
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法来给病人诊断治疗的。也就是当中医看见病人的时候是用眼睛察言观色,在问你哪不舒服,在问问不舒服的原因和病情的发展过程,最后就是把脉,通过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位置和气血是否调和。2020-12-02
中医的诊疗是靠四诊来实现的,四诊就是望闻问切,也就是说通过医生对患者进行观察询问以及切脉这样的方式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基础。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都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才可以达到准确的程度,而不是泛泛而谈。2020-12-21
中医的诊病方法很简单啊!中医就是根据《望闻问切》,看看面色,舌苔,病变部位。
闻闻气味。问问病情。摸摸脉搏就可以啦。2020-12-21
闻闻气味。问问病情。摸摸脉搏就可以啦。2020-12-21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外治法和内治法,具体如下:1、外治法,可包括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及按摩法。通过良性的物理刺激,可疏通脏腑经络的气血,以达到阴阳平衡的功效;2、内治法,根据舌苔、脉象、症候进行辨证分析后将中草药的性味、归经,以君、臣、佐、使进行配伍组方,可以水煎内服或者加工成丸、散、颗粒剂、膏方后服用。2020-12-21
中医准确诊疗疾病采用的方法是望闻问切。通过诊脉,观察、询问,了解病人疾病,然后对症下药,对症治疗。2020-12-21
中医最讲求的就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对病症进行前期治疗和调养2020-12-21
中医靠的是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结合阴阳五行心肝脾肺肾与眼耳舌鼻唇互为表里辩证诊疗,就可以到达准确诊疗的目的。2020-12-21
中医是经过长期的积累经验,结合医学书籍饼,经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准确治疗。中医是祖国的国粹。应该要辩证的,发扬光大。2020-12-21
中医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的整体抽象思维,得出辨证结论。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2020-12-2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2020-12-02
注意治疗没有西医那么复杂。首先要把脉。然后中药就那么多。给你配一些中药。因为中药的副作用特别小。不治病也不会害人。2020-12-21
嗯,中医之所以能够做到很准确的,就是那个进行治疗,他有望稳汀切四个部分都是要进行的,首先忘仙,看看有什么让文就是那个问他有什么让听,然后听听听他她说什么事情,然后切,就是那个卖羊的东西2020-12-21
中医做到准确诊疗是靠看、听、摸、问四种手段了解判断病人病情,开出针对性中药方进行准确治疗。2020-12-21
这个问题,涉及到“诊”与“疗”两个方面。
关于“诊”,中医就是通过“望闻切问”来检查与确诊的。
关于“疗”,中医就是通过各种中药,以及诸如针灸等方法治疗疾病的。
至于具体情况,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了……这是一门宏大且深奥的科学。如果想掌握这门科学,那就要系统且深入地学习中医学才行。
aqui te amo。2020-12-21
关于“诊”,中医就是通过“望闻切问”来检查与确诊的。
关于“疗”,中医就是通过各种中药,以及诸如针灸等方法治疗疾病的。
至于具体情况,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了……这是一门宏大且深奥的科学。如果想掌握这门科学,那就要系统且深入地学习中医学才行。
aqui te amo。2020-12-21
中医能准确地做到诊疗就是靠望,闻,问,切这四点。2020-12-21
1、道
认识万物:人生于天地之间,头顶天,脚立地,人在天地间,建立天人合一的阴阳观念。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识人事,可以知其疾,此等神医,世间少有。
2、术
掌握中医理论,熟练诊疗技术:古人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之术,准确诊断,选定合适疗法。
2020-12-02
认识万物:人生于天地之间,头顶天,脚立地,人在天地间,建立天人合一的阴阳观念。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识人事,可以知其疾,此等神医,世间少有。
2、术
掌握中医理论,熟练诊疗技术:古人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之术,准确诊断,选定合适疗法。
2020-12-02
中医是利用望闻问切,做到准确诊疗的。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