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是什么?

【病因区别】
1、伤寒的主要感受是寒邪、风邪。
2、温病的主要感受是温热和湿热病邪。
【症状区别】
1、伤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
2、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者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者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
【两者关系】
伤寒,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他包括了外感寒邪而发病的伤寒,也包括外感热邪而发病的温病。因此,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即温病隶属于伤寒。如《素问·热论》所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显然是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一句中的“伤寒有五”,其伤寒是指广义伤寒,是一切外热病的总称。而“有伤寒”之伤寒,是与中风、湿温、热病、温病平列的狭义伤寒。他只是外感热病中的一个种类。这句话中“有温病”所指的温病,虽与今天所讲的温病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从文中可以明显看出,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平列关系。
参考资料
李顺宝.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2017-12-17
mcxzy 阅读 5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1:07: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试图通过感受的外邪类型来区分伤寒与温病,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但实际上,中医辨证论治关注的是人体反应的症状、证候,而非外邪本身。感受寒邪可表现为寒证或热证,感受热邪亦可表现为寒证或热证。温病学派特别强调病邪的作用。吴又可认为“疫者,...

  • 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的分歧,源于对病邪作用的不同理解。温病学派认为,温病的发生主要由温热病邪引起,而伤寒则强调外邪如寒邪、温热等对机体的影响。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观察人体对各种外邪的反应,而非单纯区分外邪的性质。例如,感受寒邪的个体可能表现出热证,反之亦然。吴又可指出,温热病的...

  • 在病因学方面,伤寒主要受到寒邪和风邪的影响,而温病则主要受到温热和湿热病邪的侵袭。在病机学上,伤寒通常从足太阳经开始,寒邪通过肌肤毛孔进入体内,按六经传变规律,容易损伤阳气。温病则从手太阴经开始,温热病邪通过口鼻侵入,根据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规律,温病容易耗损阴气。症状学方面,伤寒患者通...

  • 1. 伤寒和温病都是一种外感热病,但它们的病因不同。伤寒主要是由寒邪和风邪引起,而温病主要是由温热和湿热病邪引起。2. 在病机学上,伤寒始于足太阳经,寒邪通过肌肤毛孔侵入,按照六经传变,容易伤害阳气。温病则始于手太阴经,温热病邪通过口鼻侵入,按照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容易耗伤阴气。3. ...

  • 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在治病方法上的差异,反映了两者对疾病本质的不同理解。温病学派更注重对病毒等病原体的清除,而伤寒学派则更注重通过激发人体内在的活力来对抗疾病。在当前社会中,西医的普及和发展对温病学派构成了挑战,但伤寒学派的治疗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伤寒学派强调通过激发人体阳气来维持...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