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和温病的共同点,均为外感热病。
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点,归纳综合如下:

病因学:
伤寒主要感受寒邪、风邪。
温病主要感受温热和湿热病邪。

病机学:
伤寒始于足太阳经,寒邪由肌肤毛孔而入,按六经传变,伤寒易伤阳。
温病始于手太阴经,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按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温病易耗阴。

症状学:
伤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
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者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者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

两者早期鉴别要点,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有三: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为温病。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为伤寒。可供临床参考。

治疗学:
伤寒汗不厌早,下不嫌迟,重在误下,伤寒下法必须待表症全无,一下即可,不可常用,伤寒晚期多亡阳,用回阳救逆法,伤寒有救逆汤。治疗步步护其阳。
温病汗不嫌迟,下不厌早,重在误汗,温病下法不必待表症全无,兼里症即可用下法,直至病退方止,温病易陷心包,有芳香开窍之法,温病有开窍三宝;耗津伤阴有滋阴生津保液法。治疗时时护其阴。

总之,要“认证无差”,吴鞠通云:“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叶天士云:“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和温病属性不同,治疗迥然有别。

以上文字摘录自李顺保编著“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2013-08-24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2:29: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病因学方面,伤寒主要受到寒邪和风邪的影响,而温病则主要受到温热和湿热病邪的侵袭。在病机学上,伤寒通常从足太阳经开始,寒邪通过肌肤毛孔进入体内,按六经传变规律,容易损伤阳气。温病则从手太阴经开始,温热病邪通过口鼻侵入,根据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规律,温病容易耗损阴气。症状学方面,伤寒患者通...

  • 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的分歧,源于对病邪作用的不同理解。温病学派认为,温病的发生主要由温热病邪引起,而伤寒则强调外邪如寒邪、温热等对机体的影响。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观察人体对各种外邪的反应,而非单纯区分外邪的性质。例如,感受寒邪的个体可能表现出热证,反之亦然。吴又可指出,温热病的...

  • 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试图通过感受的外邪类型来区分伤寒与温病,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但实际上,中医辨证论治关注的是人体反应的症状、证候,而非外邪本身。感受寒邪可表现为寒证或热证,感受热邪亦可表现为寒证或热证。温病学派特别强调病邪的作用。吴又可认为“疫者,...

  • 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在治病方法上的差异,反映了两者对疾病本质的不同理解。温病学派更注重对病毒等病原体的清除,而伤寒学派则更注重通过激发人体内在的活力来对抗疾病。在当前社会中,西医的普及和发展对温病学派构成了挑战,但伤寒学派的治疗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伤寒学派强调通过激发人体阳气来维持...

  • 伤寒与温病的区分取决于症状反应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在没有搞清楚温病和伤寒区别的情况下,便主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其实,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证候来判断,而不依据感受的是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